買了三本書,其中兩本是預計中的,另一本是隨手的。但忍不住想先看的卻是隨手買的那本。我不是吉本芭娜娜的書迷,她在這本《這樣那樣生活的訣竅》散文集中述說的人事觀點很多我也不很認同。但為什麼買又為什麼忍不住想先看呢,因為她在書後說2012年是她感到很難「過」的一年。主要她在這一年送走了父親,在陪伴到結束之間,同時也重整了行至中年的自己。
對我來說,由於2011年後接踵而來(難預期)的人生變化,在2012(甚至2013)也感到非常的辛苦。吉本芭娜娜與我年齡相仿,我很想知道她如何思考、面對人生裡這樣重大的「失去」。
近幾年陸續遭逢親戚長輩與自己父母健康上的意外與種種狀況(目前仍是進行式),因此平日笑著的時候,接電話總有不祥的預感,心臟無論如何訓練都無法有坦然承擔的強大。出入醫院不知凡幾,面對著人的軀體終將走到無法修復、只能面對的境地……雖然現階段要面對的是照護承擔的問題,但更大的感覺卻是自己距離那樣的年紀似乎也不遠,彷彿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老後在眼前上演。卻無能為力。
吉本芭娜娜說父親經歷的醫療當然沒什麼問題,只是看見「脖子插著點滴管,鼻子還插著灌食的鼻胃管,為了灌入營養品,必須先灌點溫水暖暖胃;因為無法造血,也必須輸血;會發燒,所以頭部和腋下都得好好冰敷;為了化痰而戴著吸入器;手會因為想把管子拔掉而亂抓,最後只好戴上乒乓球手套約束帶束縛在病床上。」這種無可奈何的處置,對於「原本就很衰弱的人,就算只接受一次,不論身、心可能都吃不消吧。。」以上這些描述因為正在我身邊的長輩中發生,不知怎麼畫面十分鮮明的就在我腦中晃動……而那畫面很可能置換到自己的親人,以及自己身上,在前方如此巨大。
她並且提到「父親在頭腦仍清楚的時候,就對以過度理想的理念營運的安寧療護機構抱持強烈反應,似乎想要待在熟悉的所在」,「我雖然只是竭力默默看著,每次卻都是難過得哭著回去。」
長輩進出醫院多次後,我一次比一次更加瞭解有些老人家害怕去醫院的心理。年輕的我們進醫院是為了醫病,不會想到離開家就是永遠的告別。但老人家不一樣,「進去醫院就出不來」的心理恐懼,「一別離就再也回不了家」的悲傷,恐怕不是旁人一句「您想太多了」可以解除。而且老人家也許並沒有「想太多」……
我開始設想那樣的狀況,自己是否也會渴望回家看最後一眼呢?渴望聞一聞家裡的味道、摸一摸熟悉的床單、看一看自己人生所在的地方,好好說一句再見?
有些人生的執著,真是要到了年紀才會懂。懂了之後要學習看破(看開),又是另一場修練。
「『那樣真的好嗎?』是現在去醫院看護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思考的問題,而且在目前的時代仍找不到那答案。」「在現代,自然死亡是很難得的一件事。」吉本芭娜娜這樣寫著。我想那是我們這年紀所共有的體認。
生活哪有訣竅呢?至少我悟不出來,就是一步一步過。
不過這書看了一半就被我擱置了。也許不是譯者的問題,但就是覺得中文敘述不知哪兒不對,讀到很多地方都讓我產生「作者真的這樣說嗎?好想看原文啊」的念頭……譬如「吧」的句尾,雖然日文經常出現這樣的語氣,但中文行文看到一連串出現的「吧」還是非常奇怪。又譬如譯文經常出現的「」(上下引號),因為日文裡並沒有這樣的符號,這個「」大量的出現,也讓我充滿想看原文的慾望。
除此之外,還有前面所說,關於有些事情(家庭或寫作,或金錢觀,或台日韓的文化解讀)觀點的不太認同,因此就意興闌珊了。
4 則留言:
那......另外兩本是什麼呢?
《生活是甜蜜》《單車失竊記》
我有看《單車失竊記》喔,只是中間有一大段一大段關於戰爭的描述,減緩了閱讀的速度。
唉呀,還是比較愛《天橋上的魔術師》,哈哈。
其實我不愛「他」......但那是「工作的閱讀」。兩本都是。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