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1

熄燈

看見金石堂忠孝店熄燈的消息,覺得有點惘然。最近一次到這家店,是去年底的事,在那之前,我大約已經整整十年沒踏進那家店。

一進去我很是吃驚,規模縮減我是知道的,但書量少得驚人,而且選書的標準不知是什麼,看起來好像社區大型雜貨店兼賣一點點書的感覺……這是金石堂「書店」嗎?因為這樣才能撐住「黃金地段」的店面嗎?


這是確實的,在誠品還沒出現(或剛剛出現)的時候,金石堂就扮演著那樣的位置,但和誠品不同的是,金石堂沒有那麼「高尚」文青、沒有強調知名品牌、沒有「國際化」來化妝,它的商品就是很本土、禮品文具都算平價。裝潢設計沒那麼「設計家概念」,非常熱鬧親民,大家都喜歡。

書店書很多,就算文具禮品有一層樓,書和雜誌也有兩層樓,並且附設咖啡屋,走平價消費。那是忠孝東路一個好的風景,我出版第一本書時參與了當時的風景(還有早就「陣亡」的新學友書局,當時跟金石堂分庭抗禮)。那該是金石堂「呼風喚雨」的時代,出版社都希望跟金石堂保持良好關係,據說新書(新人)要不要上排行榜,或者可不可以擺平面、擺平面,都有價碼可談。

對我來說,跟金石堂(相關)比較清晰的記憶,是出第一本書的時候,出版社安排了一個機會去美西參加華人學會的座談,順道也去旅行(旅行部分自費)。成員除了「初出道」的年輕作家和出版社職員之外,金石堂總經理也跟我們一起。後來想想,那應該是出版社為了拉關係而禮遇邀請的。

當時平均二十出頭的我們稱總經理為X大哥。X大哥為人和氣、沒架子,和大家打成一片,但神態很是意氣風發。旅途中偶爾談談書的行銷,以及書店運作的新展望。那個出版的黃金時代,金石堂站在浪頭上;那個時代,也應該是書的出版從傳統走向商業行銷的分水嶺。

初入社會的我們(文學新人)天真忐忑又憧憬的聽著X大哥談出版談遠景,感覺一切是那麼的「蒸蒸日上」,充滿希望。

這個榮景在誠品書店的出現到達高峰。最後,也只剩下了誠品書店(商場)。

好像一轉瞬,時代就過去了。當時的談笑風生仍在腦中歷歷如繪。
但或許也不短,足夠自己從青春少女走到了中年。




カウンタ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