ー「今天在等幼稚園的校車時,我狠了狠心把一件之前一直絕口不提的事情跟一個媽咪友提到;『我通常買菜都很小心耶,怕買到輻射食品,你呢?』她一聽我這麼說,稍微不開心的回答說;『我並沒有認真的考慮過這件事。市面的,我都買。反正,大家一起受苦的,大家要死,我們也要死。我們又不能不吃飯,何必呢。』」
ー「日本這個社會,對這樣的事情,一面很團結,一面很排擠。為了做成『絆kizuna(這剛好被選了去年的“今年的字”)』,團結起來很堅固,口號就是『多吃,多買,多幫災區』。」
ー「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而不敢參加這個運動的媽咪們,已經成為社會的仇敵了。我在外面不敢發表自己的想法。我怕我孩子被排擠。」
基於國人的共存共榮,這種「排斥」東北物產的行為不僅不能做,連想法都不應該有,大概只有在「外國人」面前可以取得理解而視為當然。
店裡果然有北海道蔬果的販賣,以及手製麵包。有窗景的那片區域是用餐區,因為靠落地窗的一排座位抵擋不了寒氣的滲入,因此每張椅子上都披掛著毛毯讓客人覆腿。看到這種貼心的準備,就忍不住要坐到窗邊了。


我跟東京朋友都點了中午簡餐,然後細緩的聊著天。喝咖啡的時候女主人輕聲說:「咖啡可以續杯唷。」


這個社會的細膩還是無所不在。
311震災週年,台灣媒體製作了很多專題報導,「知日派」紛紛出籠,雜誌也有很多關於日本社會的「檢討」與討論專文。其實,我是不太去批判別人的生存之道的,不太站在一個制高點的位置,像智者一樣去批判人家如何榮華殞落如何壓抑自苦因此縱容弊病的產生。或許自己的生存之道在別人眼中更加不堪一擊也說不定。
每個社會的生存之道,逐漸標誌出世界上的不同版圖來,在不放心中無論如何都有屬於自已的一種底蘊留存著。對於他方文化,我的姿態,唯有觀察、理解、反思、分析,在往來間取得謀合對應之道,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