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0

回顧

接近東日本大震週年時,電視節目開始回顧一年來的景況,而街上店鋪、所有視覺空間,則滿載314白色情人節的禮品與鮮花,一種正常「生活感」的極度伸張,與震災摧毀式的遺留,莫名有了深刻的對比。內部的傷痕尚未收尾,但日本與外國的對應,一年來也因震災與核災產生轉變。地震之後,3.12-3.18之間離開日本的外國人是311之前的兩倍,入境人數也創新低,一直到2011年底才逐漸回穩。
 

這些紛紛離開的外國人,不願入境的外國人,所考量的首要因素都是核災,也認為原發事故絕該是避難的優先順位。

再來是產品的被拒。一向被視為高品質保證的日本貨,信心瞬間瓦解。原來亞洲高級餐廳使用的日本海鮮、牛肉全部失去身價。馬來西亞的老闆說:震災後改從南半球的紐西蘭進貨比較安心。

雖然世界各國都送上了愛心與捐款,雖然心中懷藏無限謝意,但是日本人心中明白,一場世紀震災帶來的不只是自我人生的毀壞,更是日本在世界位置上的轉變、崩壞,更明白把自己國家逼上絕境的關鍵根本不在於自然界的「惡意」,而是人為的核災。

如果不是因為「原發事故」,紛紛逃離的外國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外國人不會那麼多,「高品質」物產的一夕瓦解不會這麼殘酷。因此也毫無妥協的解除了核電的神話。 並以自身的悲劇,警示了全世界的核能國家。

希望也警示了我們。



1 則留言:

小花 提到...

最後一句我看很難吧!
版主回覆:(2012-03-13 19:13:15)
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