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3

研究所的同學過世了,相熟的朋友聊起來都有些感慨。不僅是因為這個工作圈在壯年就因病折損的比率實在太高,更因為過世的朋友一生爭勝要強愛美需寵,是一切都要「贏」的女生(正當的贏而非不擇手段),但人生卻無法放手讓她如此,所有「贏」得的東西霎時間轉為烏有……因為始終非常高調分享幸福的關係,所以幾乎所有認識這位過世的朋友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位非常疼愛她的先生。婚前愛情長跑十幾年,婚後也十幾年。不僅呵護備至,在她罹病之後更是在忙碌的工作之內擔負起照顧孩子的責任,對外界的聯絡、朋友的互動,乃至於過世的訊息發布、最後的儀式等等,都見到他為愛妻全心的付出。

「沒有用的,應該很快就再娶了。」當我回家描述著這些種種,家姊忽然迅速的丟了這句話。在理應「動人」的氣氛下,出現這種不合適的「玩笑」,讓我愣了一下。但看家姊表情十分平靜,毫無嘲諷之意,我只好說:「蛤?」

「沒有用的,再怎麼愛,死了就都沒了。哪一個不是呢?喪妻之時多麼鶼鰈情深,旁人眼淚還沒掉完,結果一轉身就再娶了。」

想想此例還真不少,從赫赫有名的梁實秋,到財力雄厚的郭台銘,「守喪」與「悲妻」的長度難以正比。身邊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某教授妻死於空難,悼念之後不久便娶了學生「少妻」;朋友的母親病故後,看見原本深愛媽媽的父親不久便宣布有新老伴,一時間無法接受……彷彿愈深刻(誇張)宣示出的摯愛,就愈能快速把熱情轉付給下一位,活出「新我」來。

這樣想來,所謂愛的永恆其實是無法寄託在具體的生活(或著男人的生活)中的,「逝者已逝」才是真諦,所有身為妻子的是否都暗藏這種體認呢?

某學妹從小失去母親,但跟後媽很要好。「後媽沒有自己的小孩。」她說。「為什麼?」我問。「因為我媽過世前要我爸答應去結紮,後媽不准有小孩。」

我跟過世的朋友不算熟,但不知怎麼此時卻彷彿有印象,曾經在笑談情事的青春記憶中,她曾氣宇軒昂的說:「就算我不在了,也絕對不准他再娶!」也許記憶會是錯的,也或許時至今日想法終將不同。

但男人女人對於愛的實踐與永恆的認知,在喪妻或喪夫的悲悽中,的確有不同的展現吧。



2 則留言:

Maplelight 提到...

換個角度想,為什麼一定要守喪呢?為什麼不能再娶呢?再娶就代表不愛亡妻了嗎?走了的人是走了,可是剩下來的才是會痛苦的人阿,為什麼不能想辦法讓自己更幸福,為什麼不能再去愛別人呢?難道人走了,愛跟著就被帶走了嗎?人就沒有感情了嗎?原來,永恆的愛是這樣說死了的東西嗎?太痛苦。

也許轉身再娶,想到前人會有些不勝唏噓,但是活著的人不是更重要嗎?我認為不論如何,他好,就好了。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啊


只是,路過有感

yhh 提到...

也許重點在於「前一刻才如何,一轉身馬上卻如何」的對比吧。人生課題往往不是對與錯,而是感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體會的深度也不一樣。落入「老生常談」也不必要。
謝謝樓上「路過」分享。
此處所涉多為私人朋友之情境。不多為討論了。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