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9

工作的正義

最近忽然都被朋友分享工作上不快樂的事了,雖然在工作上抱怨會讓人跌入情緒低落的深淵,但是找個能理解的對象抱怨(紓解)一下,也是健康的。「能理解」當然很重要,不然對方說出狀況外的話大概更讓人抓狂。可是這裡想說的「能理解」還有不同的意思,因為我覺得這社會似乎擅自歸納出一種「你沒資格抱怨」的工作階層了。

譬如教師節新聞說有百分之四十的老師想辭職,丟上網路立刻有(很多)人回應:「不想做不要做啊,也不想想有多少流浪教師?」有住院醫師過勞死,醫界發出健保給付不合理、年輕醫師受到壓榨的聲浪,立刻有人說:「嫌錢少啊?不想當醫生不要當嘛,當醫生只想錢真是可恥。」

被視為「沒資格抱怨」的工作階層,不是大財閥也不是本來就是功利取向的買賣業,而是社會上「相對穩定」、必須付出專業的工作,因為大財閥不是人人能當(世界太遙遠),「相對穩定」的工作卻是很多人欲得而得不到的,在景氣如此不佳,也許因為專業的耗神看不到「體力」的忙碌,或對於專業的價值認定不一,就發展出一種「有工作還不好?」、「你憑什麼抱怨」的態勢。

這種心情也不是不能瞭解。但「沒資格抱怨」背後隱隱藏著的階級對立(仇視)心態,想來令人不安。雖然無謂的抱怨令人討厭,但誰能說誰沒資格抱怨呢?

當百分之四十的教師想要辭職,立刻被打成「既得利益者」的不滿足,醫生大幅離開教學醫院不願擔任重要科別的醫療任務,立刻被冠上「缺乏榮譽心」的貪婪時,對這個社會有什麼好處?

職場出現敗類和所應賦予的「工作的正義」是兩回事,當孩子在學校被霸凌卻考慮著「能不能告訴老師」,當狀況危及的病人送進醫院卻擔心著「會不會被亂診」,這種信賴感的喪失絕不是單方面的責任而已。

如果我們都認為痛苦的父母無法養出快樂的小孩,那麼痛苦的老師與痛苦的醫生如何能有快樂的學生和安心的病患?在「你們沒資格抱怨」的「民粹正確」下,痛苦只能轉成漠視或媚俗,而這兩者卻應是從事專業工作最需抵抗的。

不去想想這些醫心或醫病的職業環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這麼多「在業者」無力,等到終於有人受不了辭職、自己終於可以如願遞補職缺,只不過是讓自己也進入毫無改善的職場深淵,體會「沒資格抱怨」的無情世界而已。

社會上的弱勢需要照顧、需要有人代言,但弱勢不代表絕對正義,工作的正義也和是不是弱勢無關。

在這個幾乎全世界都進入「崩解」的時代裡,不知是應驗宗教界說「這世界沒有樂土」的箴言,還是人們自己締造了沒有樂土的世界(或以上二者殊途同歸)。但年來兩度陪家人搭119送急診,我都這樣安慰病人:「您們所信賴的這批老醫生都還存在,應該可以一直陪伴您們到老哪,請安心。」

我沒說的是,到我老的時候應該沒這麼「幸運」了。
專業得不到工作正義的社會,終將失去熱情的投入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