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9

二十年的時差

見面之前其實還是很猶豫,畢竟相隔二十年,那時打工教中文的我和身為日本公司外派主管太太的她,當初認識也只有短短半年的時間。如何也想不到從台灣、LA、新加坡、上海,隨著先生海外生活居然長達二十年,小孩都大學畢業才又回到日本的她,這麼多年來從不間斷與我保持賀年卡的聯繫,二十年後因緣際會又同處在一個國家,她說:「我們一定要見面!」311地震之後改變了許多人的人生,我也在那時終於決定了要去跟她見面。一個人的九州「未知」之旅,連我的東京朋友都感到好奇。

沒想到就這樣很自然的交談了,看見當初那個在台灣出生的小女兒已經是大三學生,好像也很理所當然。然後她說:「可以喝茶嗎?可以吃生魚嗎?可以喝咖啡嗎?」一連串的問題讓我一愣,結果她說:「我記得妳那時是不吃(喝)的。」我才意識到,我們對彼此的記憶已經二十年沒有更新了,我也好像從她的記憶中重新回顧自己一樣。

原來那時我不喝茶?不吃生魚?不喝咖啡?

回頭想想是真的,原來我「轉大人」的指標都在我工作之後才發生。尤其是「咖啡齡」開始得更晚。然後她說她保留了當時我所參與工作的紀錄片錄影帶,我真是大驚,是她在台北那時一邊看播出一邊錄下來的,後來VHS幾乎已無機器可播放,她還拿去專門店請人轉成DVD檔!她說記得那時是蔣經國死掉的前一年,後一年蔣過世,遺體還放在總統府讓人排隊悼念。我的天,居然是解嚴前後的那時!這個「驚濤駭浪」的關鍵時代,搭著我打工撰稿的紀錄片錄影帶話題出現,感覺真是既驚愕又奇妙……當然也有感動。

但二十年的時差不只如此。聊到海外生活與旅行,說到對於「人品不佳」、「衛生不佳」的地方有點苦惱,譬如廁所很髒、餐具不乾淨、服務人員態度不佳好像客人是來討債的等等,她一方面點頭說她也是,一方面卻笑說:台灣也是這樣。

咦,這……?才想到她記憶的是二十年前的台灣,沒有捷運也沒有高鐵,沒有公車專用道到處塞車,搭計程車還被警告很危險。農曆年時鞭炮沒禁止、到處有人亂點亂放,嚇得她全家跑去住圓山飯店「避難」。去麵店吃麵,桌子油膩膩,跑堂的不耐煩把筷子碟子紙巾往桌上「匡噹」一扔,買個東西結帳員兇巴巴……這是她認識的台北。但記憶中的台灣朋友都很好,「台灣人真是可愛。在我二十年來住過的華人圈裡最可愛!」她說。

原來那是二十年前的台北,我為什麼都沒感覺呢?當然也不能說是不知道,只是一直身在台北,彷彿和老朋友一起過日子,都不會發現對方一下子「成長」「改變」很多,但在久未見面的人眼中就不一樣。隨著她的話題我一直出現「現在不是這樣了」的回應,才真正意識二十年來的轉變如此之大。

二十年來,即使透過賀年卡,其實我們對對方的記憶並沒有真的更新,彼此跟對方相處的存在畫面也沒有更新。但見面之後為什麼可以像這樣、彷彿二十年來沒有空白一樣的交談呢?

原來有些東西是沒有時差的,當外在的「精采」層層剝落之後,最終支撐的那個本心仍然是最樸素的樣子。

城市進步又進步,外表的差異可以逐漸泯滅到世界一致的「文明同質化」,但儘管如此,只要進入那個城市,就會知道,東京是東京、台北是台北、上海是上海,不會因為都有電車、高鐵、7-11、麥當勞、星巴克……而變得一樣。

就像二十年不見的我們,一開口就瞬時剝落了外在的時差,回到了認識的原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