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日本東北震災台灣捐了很多錢,媒體也大幅報導,日本的電視台還做了一個小小的台灣捐款特輯、民間集資在台灣報紙刊登感謝文,並有來台灣自助旅行的日本觀光客留下各種感動與感謝的表示。經此種種也許大家想:這下總算可以多認識一點台灣了吧。有嗎?回到東京後,有人問我感受有沒有不同。其實走在路上誰知道你是台灣來的,所以當然不會有感受;在機關單位辦事,拿出外國人登陸證上面寫的是中國,「台灣人」永遠不存在。也許當一名台灣來的觀光客在觀光地區會感受到強大的熱情,但大家本應知道,觀光地區與觀光從業者不同於一般生活區塊,要說是比較具有「國際觀」也可以,總之無法類同於日常社區。
台灣也許因為捐款數目令人吃驚而引起注視,但日本(人)基本上仍然是以「原本認識的台灣」在認識台灣吧。這裡所說不是官方對台灣的政治認識(官方當然知道台灣是什麼),而是民間的認識。
因為官方的「恐中」,台灣的政治位置處在「神隱」的狀態,日本的歷史教育又盡量避免戰敗與殖民的「不光采」過去,加上大學入學考試有如台灣「指考」(指定考科)一樣未必每科皆考,分科又很細,很多科系不考歷史,考歷史的也許只考本國史、外國史不考。這種情形下,雖然媒體會出現台灣「這個地方」,但到底是什麼地方,也無法深究。
所以,年輕學生不知道殖民歷史是尋常的,會問出「台灣有藍牙手機喔?」「那裡為何要當兵?敵人是誰?」也不奇怪,因為在綜藝節目出現的台灣,就是介紹美食、介紹「奇風異俗」、「奇人妙景」之類,看到驚奇的就發出日人慣有的「欸~~~~」呼聲。大約就像我們介紹東南亞有什奇特的風俗一樣。
對殖民歷史清楚的、善意的文化人士,有的懷抱對中國的歉意,有的懷抱對台灣殖民的虧欠,但這兩種態度怎麼看我都覺得不太「正常」。台灣至今根本不是、也不想站在「被母親拋棄」的位置,我們不需要「母國」,不論是中國或是日本。這種「對不起啊我們遺棄你們」的殖民「母權」的虧欠一點都不需要。今日的台灣和日本就是站在「平等」的新關係,如此而已。
不過,台灣是如何認識自己的呢?在地理位置上幾乎跟大陸不可分,但因涉及政治主權,非極力和中國撇清不可(當然也有人不撇清)。而在亞洲區塊上雖和東南亞非常靠近,但基本上又自覺高人一等,對東南亞「鄰國」劃清界線,根本不太想去瞭解。
台灣就是台灣呀。很多人會這樣說。
但凡被認識都有個起點,我們希望別人眼中的起點是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