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22

敵人

在氣溫回升的夜裡和剛剛下飛機的S聊天,S說台北真是好,好像秋天啊,今年東京冷到不行,雖然沒雪也沒雨,晴空萬里(咦,那豈不我的最愛XD),但每每出門若不「全副武裝」,總覺得身體有哪個部分就會被凍掉。「但是台北下雨,下雨好討厭。」我說。「下雨很好啊,東京好乾。一邊開暖氣一邊開加濕器,電費實在驚人。」S很滿意雨天。其實台北今年冬天也特別冷,加上有雨,更加難以承受,S運氣好,剛剛趕上回溫的這幾天為公事匆匆來去,又留下了「台灣美好」的印象。但這個晚上我們聊得最多的不是生活,而是中日台的現在。從她所住的「中資」飯店聊起、到媒體、到經濟、到民生,「台灣人怎麼樣呢?對於現在的狀況。」S問。從外國人的立場來看,似乎對「國民黨親中」這件事有點興趣,因為無論如何歷史的理解就是「國民黨被共產黨趕來台灣、失掉江山」,所以彼此應該是「敵人」才對。
 
我很難去解釋這件事,但我說我個人覺得台灣人就算內在信心低落,面對「瞬息萬變」的狀況,總有一種無論如何都能自我寬解、接受現實、轉方向找到生存之道的本領,這也許是歷史(殖民史)的磨練與無奈,或者也就是台灣的「生命力」,當然要說悲情也可以。但S說:「現在日本人才是在信心的危機吧。」我很驚訝,我一直以為日本人對自己國家是充滿信心的。「不盡然。」S說:「『大日本帝國』的詛咒現在才開始。」

戰後的日本因為亞洲情勢的關係,在美國(以及各國)的幫助下很快就復原,很快就進入日後被稱為「泡沫經濟」的繁榮時代,也很快就擺脫戰敗失去信心的陰影,「因此,其實很多人並沒有從『大日本帝國』裡醒來。」S認為。「你有沒有注意到日本航空的網站?在區域分佈上中國一區,韓國和台灣並列一區,然後裡面的飛抵城市沒有標明哪一個是韓國、哪一個是台灣,這是很奇怪的。其實是不自覺的、殖民屬地的思維。」

這也許是S的個人敏感也說不定,所以我沒有回答(但經她一提我之後確認了,似乎是這樣,其他即使並列一區的國家,在底下的飛抵城市中都會再標以國家分類)。她再舉例,日本貨外銷台灣在長期的歷史裡,產品都是以在日本當地面貌原封不動賣來台灣,連產品背後說明、電器的介面也通通是日文,這麼偷懶又自大的方式,在有殖民歷史台灣行得通,在中國卻是行不通的。
 
但我提醒她台灣後來的法規也不准如此了,所有進口產品都必須標明(或外貼)中文說明、標示,電器面板、介面也必須通通改成中文才可以販售。不過S的論述的確讓我思索,是啊,為什麼台灣長期以來可以接受這樣呢?甚至認為這樣才是真正的「日本原裝」(或者外國原裝),讀著一知半解的說明,卻有心理的滿足?台灣如此「友善」,中國卻不行,日本商品用台灣模式進軍大陸,這是行不通的。S這麼認為,可是心理上卻難以調整。當然,日本企業在中國的不成功恐怕還有多層因素,那些原本「在商言商」的規律在大陸都受到考驗大概也是原因之一。不過面對中國經濟力的日漸強大而湧起的「恐中」心態,確實出現在日本社會,日本因為太快自戰後與「強國」平起平坐,一直沒有機會對於戰敗徹底反省,也沒有真正去思索跟「鄰居」的關係。

其實中日、中台,以及中日台之間(再加上韓國就更複雜)的關係,如果不是當事(國)人還真的很難理解。曾經都是「敵人」,現在卻存在著「是敵人還是朋友?」「是敵人如何做朋友?」「是朋友為何還是敵人?」的彆扭命題。說起來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問題,但也不是政治問題,而是心理問題。但這些命題卻實實在在的牽動著國家的命運。命題還未能解決,文化和友情的交流已經超速度的跑在前面,跑在前面的這些最終能將「敵人」的命題一筆勾銷,還是終將被吞噬呢?

「我告訴我的孩子,你們未來的世界未必只有日本。」S說。

我不知道是否如S所說,日本現在正陷入「大日本帝國」的詛咒,因為台灣已在「中華民國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的命題裡翻滾多時,也不知最後會不會跟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一樣變成歷史的口號。
 
但我想我們早就知道「未來的世界未必只有台灣」。
只是,愈來愈多人無法(或不想)回答「台灣是什麼」,這才是問題。
 



カウンタ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