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是閒書的閱讀,恐怕是因為無法有「擊中內心」的感覺,所以也沒有產生能量。像《刺蝟的優雅》很難有一直讀下去的動力,最後似乎是有點勉強的讀完。天才小女孩和中年女門房的內心對話雖然有點意思,但還是覺得小女孩的早慧有點過於做作了,彷彿是作者用來強載自己的思維。後來看電影,簡化了原著支線,盡量呈現了單一的主軸,但卻又令人感到簡化太過,無法傳遞原著可供咀嚼的內涵。然後看《一個人的好天氣》,也是兩(三)個世代單身女人的對話,雖然這部「芥川龍之介獎」的作品似乎頗受好評,但我也是看得有一搭沒一搭,也許裡面的所存在的社會孤獨令人感到氣悶吧。
這些閱讀經驗都不如我在春天讀東野圭吾《聖女的救贖》和森見登美彥《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來得盡興,特別是《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剛開始還有點不習慣,但看下去就被吸引,無論是小說的形式、宅男心儀少女的舉止,以及對於京都的介紹,都將奇幻與幽默的元素發揮的淋漓盡致,讓我欲罷不能。
現在想想,夏日閱讀的不耐也許是因為我並沒有那麼喜歡女性議題(或性別議題)的緣故。除了《刺蝟的優雅》、《一個人的好天氣》之外,我還重看了許多有關女性的作品,並且也重看了《托斯卡尼艷陽下》、《娜娜(NANA)》、《茉莉人生》、《真愛旅程》等與女性相關的電影,都是為了九月以後的工作做準備。但是在做這些事的同時,我更加瞭解自己其實真的不太喜歡討論性別議題,這無關贊不贊同,也不代表自己欠缺性別意識,只是興趣所在的不同,便難以到達「興高采烈」的地步。
這也是使我整個夏天都有點煩悶的原因吧,無法盡興的觀看與閱讀,「存在感」當然很低。
電影的話,還好沒有錯過《玩具總動員3》,也追補了《艋舺》。對我來說,《艋舺》就是以艋舺為發生地點的黑幫電影,講的是黑幫恩仇情義,不是講艋舺。劇情、攝影、服裝、演員以及色彩等等都有水準,但就是黑幫電影。後來給在日本的S寄了《眼淚》和《艋舺》DVD,但若要兩部電影放在「認識台灣」的講座中,在對台灣全然陌生的聽眾面前,該怎麼說、怎麼解讀呢,實在也不適合。
夏日結束之前最大的「震撼」就是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形》了,說震撼不是指電影有駭人的場面,或衝突的情節,是枝裕和本來就不走那樣的風格。只是,當腦中還留著《橫山家之味》的愛與不忍,看到《空氣人形》裡「有心卻無形(體)」、「有形(體)卻無心」的社會,實在要為是枝裕和的悲觀擔心起來。《空氣人形》就是充氣娃娃,只是男性用來洩慾的充氣娃娃,不知怎麼忽然有了心,就算沒有血肉之軀卻「活」了起來;而另一方面是在社會中擁有血肉之軀的、真正的「活人」,一個個都活在沒有心的自我世界。
李屏賓的攝影給了導演所想要的電影表情,但如果可以,我並不想要用這種方式看待人心底的悲傷與寂寞。
要是《交響情人夢最終章.下篇》的DVD能趕快出來就好了,起碼我的夏日還能結束在野田妹的愛與感動中。畢竟,我並不需要充氣娃娃啊。
entertainment in sydney Counter
1 則留言:
其實是枝裕和的「悲觀」一直都頗為讓人發抖的,太真實又太冷淡,所以我一直不太敢看空氣人形。總覺得會有類似看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寒冷感(抖)
版主回覆:(2010-09-09 15:55:18)
嗯,實在是……不要看吧。因為不知道《空氣人形》除了要告訴你人心比你所想像的要空洞之外,毫無救贖的可能。也太悲觀了。糟的是我接著還看《それでもボクはやってない(嫌豬手事件簿)》(直譯:即使如此我沒有做!),情緒整個down掉!整個是沒指望的社會啊。
那貢獻一個有點搞笑的好了。最早的時候我一直以為是枝裕和叫做「枝裕和」,因為報導總是說「導演是枝裕和」不是?還想幹嘛老是多一個「是」,是冗詞。XD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