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 coast study Counter
到家庭餐廳用餐的時候,最常使用的就是自助飲料吧。東京不管哪一家家庭餐廳,現在幾乎都採用飲料吧的方式了,用一份單品價格,如¥290、¥315等,可以無限享用各式飲品。但是同樣的連鎖店(如樂雅樂、Skylark)到台北並沒有同步,點用飲料還是採用單品的方式,咖啡紅茶或者果汁。因為各家庭餐廳定位不同,飲料吧的內容也有差異,但是各式冷熱研磨╱義式咖啡,各樣英式╱日式茶品,各種碳酸、果汁飲料一應俱全,有的還供應熱湯。內容上的差異不是顯示在樣式上,而是品項的講究。像「層級較高一點」的樂雅樂,光是茶包就有很多分類,另外還有茶葉區,上面詳細記載來源、功效、香味等等,並準備了個人沖茶器和茶杯、托盤,讓人可以很優雅的端回座位。
飲料吧是開放的,杯盤也是自由取用。
「如果沒有點飲料吧的人也去取用怎麼辦?」我問。
「妳為什麼會這樣想?」帶我去的朋友這麼說。
為什麼這樣想?很自然就會這樣想吧。老實說我第一次去的時候,因為誤以為飲料吧是隨餐供應的,根本沒點就大搖大擺的自動取用了。後來才知錯。
「如果沒點的人都去喝了,怎麼辦?」(其實我還想說:或者,把茶包偷偷帶回家了呢?)
「噢,好像是個問題。」朋友笑,「但他們不會這樣想。」
這使我想到電車的禮貌。去年夏天東京地下鐵出了一系列的海報,宣導人們哪些事不該在電車內做,譬如化妝、爛醉、甩傘、大肆聊天等等,當然這些宣導都沒有罰則。不只這些沒有罰則,在車內吃東西也沒有罰則、講電話也沒有罰則。
「那如果有人就是要吃東西、講電話呢?」我問。
「妳為什麼會這樣想?」朋友說。
事實是,以上這些事,幾乎不會有人做(應該不是絕對沒人做,不然就不需要宣導)。特別是吃東西(會影響空間氣味)、講電話(會產生空間噪音)根本就是電車乘客「自我禁絕」之事,除非特殊狀況:小孩餵食或緊急電話等等。十幾年前我到東京時,電車內還是充滿窸窸窣窣講手機的人群,後來「不講電話」的電車禮儀一出,大家好像都約好似的全部變成「簡訊」族了。
這是禮儀,沒有罰則。
為什麼沒有罰則?
「妳為什麼會這樣想?」――我應該會得到這樣的回答。
去立川的昭和紀念公園看煙火時,草地上一區區,都是舖好帆布等待煙火的群眾。
「這公園不是很多人蹓狗?」我說。
「是啊。」
「草地上不會有狗大便?」我問。
「這是不可以的。」
「有罰則嗎?」
「……」
「那如果有人讓狗去大便呢?」我說。
「妳為什麼會這樣想?」
我為什麼會這樣想?因為我在台北幾乎不敢去「狗狗的天堂」濱江公園了,簡直沒有一方「淨土」。
從S國到東京來找我的E說,依賴罰則也未必就好,她就在S國發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狀況。M速食店先是貼了一張「請勿在此溫書」告示,接著變成「請勿在此溫書及打麻將」,後來是「請勿在此溫書、打麻將及打撲克牌」。看到這裡E忍不住笑出來。顯然S國人的思維就是「沒明文禁止的就可以做」,照這種態勢下去,M速食店的告示大概寫到翻頁還寫不完!
我後來想,「妳為什麼會這樣想?」的背後,其實不是「沒有人會這樣想」,而是「我們相信大家不會這樣想」,有這樣信念存在的社會,所謂「禮儀」這件事才真正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