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 coast doctors Counter
元宵節未到,還在新春期間,應該一直保持喜悅歡樂。但看到以下「莫名其妙」的發言,就是忍不住想學日劇裡流氓的口吻說:「你們這些傢伙,耍人也要有個限度!!」以下有關今年大學學測的作文閱卷。
〈發言一〉
閱卷召集人、銘傳大學中文系教授蔡信發指出,作文「逆境」,初步閱卷看來,絕大多數的高中生都在幸福環境中成長,因此,「下筆時最大的逆境就是沒有逆境」,多半描寫考試壓力、學習新事物的障礙,不容易拿到「A等」。也有少部分考生的「逆境」寫失戀,但很少見到目前金融海嘯導致不景氣、父母失業。
〈發言二〉
表現比較突出的,是名考生以老家的一盞燈勾起內心孤獨破題,逆境是母親往生,父親因失落而酗酒,雖然搬家轉移心情,但內心痛苦不減,而從逆境中,發現人有無限潛力,除了恨和痛苦,也學到愛和諒解。蔡信發認為,該文運用文學手筆,以燈火轉變形容心情起伏,感人又不落俗套,因此獲得「A等」。
〈發言三〉
有人質疑以「逆境」為題的公平性,因為些考生有逆境經驗,有些考生生活平順,不易發揮。蔡信發則認為,作文要靠平時學習的累積,只要多讀多寫多看,就可以好好發揮。
新聞來源
中廣新聞網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04/1/1dwce.html
自由時報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05/78/1dxy4.html
聯合晚報 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75499
關於〈發言一〉:
絕大多數的高中生都在幸福環境中成長,因此,「下筆時最大的逆境就是沒有逆境」,多半描寫考試壓力、學習新事物的障礙,不容易拿到「A等」。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這是真心話,那要不要承認自己出題出錯了呢?出到一個為難十八歲小孩人生經驗的題目,然後怪小孩生活幸福、沒有經歷「逆境」,這是什麼邏輯?「考試壓力」、「學習新事物的障礙」、「失戀」,為什麼不能是十七、八歲小孩的「逆境」?如果一個人活到七老八十還不經世事、裝天真,當然令人不以為然。但是十幾歲小孩的人生必須有多少「滄桑」才算「對」?
這不是作文好壞的關鍵吧,我寫的是「我的」逆境,不是「你的」逆境,重點不是逆境的本身,而是如何面對、如何跨越,如果寫來真實有情,就算是寫「考試壓力」、「學習新事物的障礙」、「失戀」,評分者有什麼權利搖頭?
關於〈發言二〉與〈發言三〉:
這個「A等」的原因聽來真是令人火大(因為沒看到此A等卷,無法評斷,此處所論是發言者所說的原因,非A卷本身)。如果文中的身世屬實,當然是一個絕佳的題材與體驗,但如果是作者虛擬的(以前的滿分級就有過前例),多半也會得到「虛擬的還能寫得這麼好,可見潛力無窮」之類的回應。
文章好壞的確與真實或虛擬無關,重點是這些發言顯露的背後思維:這個作文題目是有「標準」答案的。意即,算不算「逆境」由「我」來判斷,不是作者。發言者說:「很少見到目前金融海嘯導致不景氣、父母失業。」這豈不是先入為主的設想?
有標準答案的作文算什麼作文?到底什麼是我十八歲的人生「逆境」為什麼要由中老年的你們來判斷?難怪國文補習班要學生背一堆作文範例。因為如果超乎自己的生活經驗,就算造假、或者來自書本、新聞上的資料拼貼都無妨,這就是所謂「作文要靠平時學習的累積,只要多讀多寫多看,就可以好好發揮」?
也許發言者無法代表所有閱卷者的意見,也或許「多半描寫考試壓力、學習新事物的障礙,不容易拿到『A等』」的原因不僅僅只在於題材。但這些發言卻真實的反映了主試官的內在思維,原來從我唸書以來經歷漫長的時間至今,一直都沒改變。
所以,所有考生都必須學習寫屬於「你們的」作文,不是「我的」。
(本篇可與修辭的魔障同看)
1 則留言:
本部落格為版主與朋友交流的私園地。
雖不擅長回應訪客,但歡迎來坐,並感謝分享。(請見邊欄)
本篇旨在討論主試者的發言,與考生無關。
(也許發言者和實際閱卷狀況會有誤差,但公開發言畢竟是具有影響力的指標啊,容易誤導。)
為維持本版單純性,不開放回應。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