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 coast doctors Counter
不知算不算巧合,我的前職場同事和現職場同事,不約而同都在最近遇到了職場人際的問題,因此影響了升遷和考核。說是不約而同,其實此二人並不認識;說是巧合,其實之前已有跡可尋,只是當事人也許沒有意識到、或者沒有意識到情況的嚴重。職場人際會涉及升遷考核,自然與主管有關,而主管對於部屬的認知,通常在「第一次交手」就決定了一半,關鍵多半在於「自我的伸張」。不管合不合理,沒有一個主管會喜歡在他面前「伸張自我」的部屬。這裡的「伸張自我」當然不是指自我能力的發揮、自我創意的抒發等有助於工作的能量,而是指「私我」的擴張。
當被交付工作的時候,最忌諱出現因為「我的小孩」如何如何、「我的身體」如何如何、「我的家裡」如何如何,所以「可不可以不能(或者不要)」的對話,即使那是真的,也不宜提出。第一,如果主管必須重新分配工作,心情就陷入煩躁;第二,同事必須承擔你的工作。這時同事心中的OS很可能是「我小孩也沒人看」、「我還不是自律神經失調到手發抖」、「那我那天無法陪父親去復建又怎麼說?」
同事就是「共事的人」,不是朋友,「私我」的擴張會影響「共事的正義」,最容易造成人際的緊張。也許大家表面和氣,尋常時看不見影響,但重要時刻會缺乏「願意幫你說好話」的人,往往是大勢已去的關鍵。
職場的同情心只會發揮在制度上,依規定提出證明申請休職或停職,大家會付予足夠的關懷與溫情,若要保有相同的職位與權益,卻要同事「體諒」分擔,是非常困難的。前同事家裡有成長遲緩的孩子,為了陪伴孩子的成長付出難以計算的金錢和心力,因為如此所以需要保有工作補貼經濟來源,但也因為如此,除了基本工作之外的工作分配都力不從心的缺席。
同事逐漸從一、兩次的體諒到不以為然,主管更難壓部屬總是「置身事外」的不滿,不僅在年度考核上爆發難堪,甚至開始有「其實她的小孩根本好手好腳一點也不嚴重!」的傳言。我見過這個孩子,事實上除了肢體的障礙,語言的障礙也很嚴重。這樣的說法當然很傷人,不過我想她的同事們並沒有、也不想見到這個孩子。
站在朋友的立場,我給予感情上的支持,但若站在同事的立場,也許未必能夠。因為「私我」可以請求的幫助與分擔的對象,是夫妻、是家人、是朋友,甚至社福單位,絕對不是職場,因為職場是「戰場」,幾乎所有人都帶著「私我的問題」在工作中「戰鬥」,不會認為有人比自己特別。當然,如果同事變成了「朋友」就另當別論。不過,朋友也是需要互動經營的。
話說回來,如果主管因為私交而給予通融,讓人覺得不合乎「共事的正義」,或者身為新人覺得被賦予過多工作而產生質疑怎麼辦?基本上,「挑戰主管」不是聰明的事,第一,主管有分配工作的權責與考量,不必一一跟部屬報告;第二,處於「被觀察期」的新人有承擔工作的義務,因為也許主管就經歷這樣的過程。
「難道不能質疑或討論?」
不是不能,要看時機。主管交辦事務的時候,就是有事務處理壓力的時候,在這時候討論工作交辦的「正義性」,只會讓對方壓力指數上升。想想看,對方需要花時間解釋、說明,然後才能說服/指示部屬工作,會有多煩躁?部屬這邊聽了解釋,不管同不同意,終究還是必須完成。
這樣的後果就會變成,主管認為此人不停的在推卸工作,不堪其擾,在升職考核上非常不利;但部屬則認為自己只是想聽理由,每件事最後也都盡力完成了,哪有推卸?非常委屈。
我的做法通常是二話不說把事情做了,如此「乾淨俐落」有效率的解決事情後,再找主管談。這時對方沒有事務壓力,就能心情平靜的聆聽。但如果要談「正義性」,就必須拿出「正義性的證據」,然後避免「指責性」、「抱怨性」的語言。我曾經在交辦的工作火速完成後,列出一張「六年來每次都是我承擔」的清單,說「要我繼續承擔無所謂,但只怕已經江郎才盡,影響品質。」
這種有點阿Q式的「反將一軍」,主管的反應如何當然依人而定,不過就算對方置之不理也不會有影響,因為只是表達立場、陳述事實而已。
朋友都知道,在私領域上,對於「維護自我」這件事,我不想讓步。但也因此,必須清楚分辨「公領域」與「私領域」的份際。譬如主管在會議中說「這個活動就由yhh做吧」,我就做,絕不會說「可是……」;但如果有人敢在會議上說「這個就讓yhh做吧,反正她單身」,我一定會反擊。因為就算工作都是我承擔,意義絕對不同。
我不知道二位同事將如何看待自己的處境,因為事實上就是「搞砸了」。我只想說,如果是我,不會把它當成挫折,因為隨挫折而來的通常是「沮喪」,心情就會沉淪;凡是挫折的東西我都視為「障礙」,有障礙就要想辦法「跨越」,就會生出向前進的力量。
也許這也是我長久以來「自我療癒」的依賴。
2 則留言:
收穫很多。很想貼在現在和昔日職場的公布欄。因為以私推公的人真的很多,更可怕的是很多上司都接受這種說法,所以單身、無小孩的就慘了。
嗯,主管的態度很重要。
職場的人際真是一門學問呢。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