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出國前去看了哈利波特《鳳凰會的密令》,看完後覺得不舒服。不是好不好看的問題(雖然之前有聽過一些正評或負評),也不是有關拍攝手法等「深奧」的問題(反正我也不懂)。就是不舒服。我的朋友間有在看《哈利波特》,而且會持續追到完結的應該很少,有人看到一半覺得無趣就扔到牆角,有人是根本連看「閒書」的時間都沒有。
對我來說,近年來幾本國際暢銷大作中,《達文西密碼》因為懸疑的部分看不到一半就猜到結局,之後就覺得無聊,宗教的部分雖有點意思,但也是「無趣」。至於電影真是難看,只能說是味如嚼蠟。
《魔戒》電影第一集還好,第二集因為先天劇情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整個主題就是怪獸A跟怪獸B的打鬥,說是特效,但總覺得那些怪獸好像用電腦滑鼠一直按複製就可以了。看著看著不禁想起張愛玲在〈燼餘錄〉中寫對戰爭抱持的態度,是「像一個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雖然不舒服,而且沒結沒完地抱怨著,到底還是睡著了。」我沒有睡著,跑出去上廁所,逗留一會兒才進去,竟赫然以為怪獸A跟怪獸B還一直停在剛剛的畫面……
我看《哈利波特》可以一直看下去,是因為能有不同於現實經驗法則、屬於魔法世界的趣味,也佩服作者對故事的經營。譬如魁地奇球賽、三巫鬥法大賽,或者在餐廳飄來飄去不嚇人的「可憐」鬼魂、可以在圖片╱畫像中「活著」的人物、海格那些出人意料的「寵物」,以及「魔法」的種類與學習過程等等,都超乎「人間世」的正常秩序。當然其中不免是要「正邪」對決,大魔王總會出現,但屬於每個小孩自己的故事,以及彼此間的聯繫,仍有吸引人的地方。
我去看電影的時候並不會想是要去看文本如何被「複製」。無論如何,電影都是導演的,不是作者的,當然也不會是編劇的,這點朱天文老早就說過。每一集《哈利波特》都依賴了導演的喜好變成導演想要的樣子,《鳳凰會的密令》因為敘述黑暗勢力的復出與「正方」的對抗,主題本來就不是新奇歡樂,但當魔法世界變得太過「人間世」,就讓我看得心煩氣燥。
導演從原著大筆揮灑、整理出來的敘述主軸,集中在霍格華玆的權力鬥爭上,顢頇的司法審判、官位的貪戀與覬覦、思想言論的鉗制、秘密結社的反撲……這些和「麻瓜」世界的政治鬥爭有什麼兩樣?平時已被這些東西煩透了,我何苦還要跑去電影院深度薰陶?
如果有人大大稱讚電影正是「以虛諷實」,令人心有戚戚焉,對於這種「教化派」精神我也沒什麼意見。只是在電影裡,第一集突顯了魁地奇球賽、第二集聚焦在那本神秘的日記、第三集有時間翻轉器、第四集是精采的三巫鬥法大賽,都充滿了魔法世界的驚奇。那麼,第五集給的是「平凡」的政治鬥爭,只能說這集導演非常心繫「俗世」。
而我,剛剛好相反,就是想暫時拋棄俗世,才去看魔法電影的。
2 則留言:
昨天才去看了《鳳凰會的密令》,回來就發現這篇文章,真是巧。
一樣有同感,感覺少了些什麼,不過海格的弟弟那段還蠻有趣的呢。
出發到日本,應該也會有"暫時拋棄俗世"的感覺吧!
祝旅途順利呀
(要讓大家看看相片喔)
htomo,
嗯嗯,謝謝。
回來再分享。
( 現在四周都是東京的"上網魔人"……)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