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S國回來後,四周的朋友大約都知道我不喜歡那裡。其實我也暗自反省著:是因為自己生性太「冷」,所以一開始就無法喜歡S國的「熱」;還是因為自己先入為主把S國放在高標(可是這不是到處都有的宣傳嗎),所以難以接受一點點的「名不符實」呢?陸陸續續讓朋友分享了旅途的紀錄,結果不少人說:看了圖片、聽了妳的解說,倒覺得有興趣去看一看了。
像這樣「觀光」的好奇心不正是許多旅行的基礎嗎?這時我才恍然明白,到S國進行訪友之旅的我,其實一開始就沒有「旅行的眼睛」,不由自主跟在此地工作的E站在一線,觀察著、衡量著,檢驗值得「放棄台北,到S國生活」的理由。
那麼,在異文化旅行的幽默心情應該就消失了吧?
好比參觀樣品屋,不論多麼希奇古怪、風格前衛,欣賞起來都很有趣,一旦是自己要入住的,總是會和現有的住家比一比,屬於參觀者的興致勃勃完全消失。
所以我問出許多問題:為什麼在交通運輸上要耗費許多時間在等等等?為什麼民生飲食文化只見「南洋性」不如台北世界性?為什麼人人都穿著夾腳拖鞋上車上街上課?為什麼類7-11之便利商店如此稀少?為什麼聞名休閒區的S島竟如此人工、狹小、昂貴、缺乏特色?為什麼這麼小的地方種族、階級意識也很嚴重?為什麼進步的城市竟沒做垃圾分類?為什麼……
雖然在台北生活也有令人怒火中燒的時候,但如果不是不得已,或者沒有更好,為什麼要離開?
同樣的問題,用旅行的眼睛看出去就不一樣了吧,也許會是:雖然等車等很久但安全無虞喔;哇,好多南洋食物,比台北豐富好多(雖然不愛吃);男女老少都穿夾腳拖鞋趴趴走,真是有趣;在小小的S國還有S島可以玩樂,真是不錯啊;呵呵,S國視說英語為第一等人,趕快學幾句S式英語吧……
去小印度的時候,被彩亮的印度絲布、澄黃的手環頸環,以及各式薰香包圍著。對印度文化沒有孺慕之情、對當地人身與薰香氣味並不適應、對民俗藝品毫無喜好又素來不愛黃金佩飾的我,仍用充滿興味的心情,順著大街、穿梭小小巷道,感受從未有的文化體驗。
但如果是生活在S國的我呢?來S國工作將至一年的E說:「沒去過。」恐怕我也會是。
「旅行的眼睛」是客觀開放,還是事不關己呢?因為這次的旅行,我忽然這麼想。
在異文化旅行、和在異文化生活,評價終究不一樣。
這一次,我選擇了後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