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9

這裡不要去

旅行之前做好了功課(也就是手冊或觀光網站上的種種介紹)要去某某地方,結果有人說:「這裡不要去。」你會有什麼反應呢?這裡所說的不要去,不是指明確有危險、或禁止前往的地方,而是一種建議。在比利時的時候,因為時間有限,只能去幾個地方。魯汶的朋友忙著趕論文無暇帶我玩樂,但是看我在記事本上寫著要去布魯塞爾看尿尿小童,忽然說:「妳要用僅剩的一天去看尿尿小童?」

「是啊。」
「就剩一天幹嘛去看那個無聊的尿尿小童?不如去布魯日。」
「但是——尿尿小童是比利時的……」不知道為什麼要心虛。
「老天,妳住我這裡,讓別人知道妳捨布魯日去看尿尿小童,我會很丟臉欸。」接著引誘我:「妳去布魯日,晚上回來就帶妳吃比利時小館,然後我們去喝啤酒。」

後來我的記憶中就沒有尿尿小童了,但也沒有被布魯日填滿,而是在那家吃不太習慣的比利時小館,以及在石板路上的半露天啤酒屋悠閒喝啤酒――那啤酒屋真是溫馨可愛,多樣的水果啤酒和容器真是迷人(我喝的是圓圓杯的櫻桃啤酒),這畫面在回憶中逐漸發酵、擴大,形成無可取代、無法複製的意義,尿尿小童便不再重要。

如果我的外國朋友在台北只有一天,他選擇去哪裡會讓我「抓狂」,並大喊著「不要去」呢?(其實看國外介紹台北的手冊,往往大吃一驚:嚇!台北居然有這種「名所」,所謂「觀光路線」讓我陌生到恍惚以為自己不住在這個城市。)

可是有時旅行者的「執念」就是這樣,非得去到具有「指標」性的地方,彷彿才能加入「到此一遊」的討論圈,也才安心。通常初到者很難破除這種制約,第二輪以後才會漸漸自我釋放。當然,也有人永遠被制約而甘之如飴。

不過,有時雖然被說「這裡不要去」,卻仍勇往直前,其實是因為具備了親身體驗的旅行者精神。像我也在許多時候「不聽勸告」,偏要跟著自己的認知走過各「名所」,然後擅自打上了許多叉叉或圈圈的評價。

譬如我想說「新橫濱拉麵博物館」不要去。雖然不論手冊或影象不斷推荐這個「名所」,但我實在懷疑那是廣告招數,目的是讓拉麵店的生意興隆,以便日後招商順利。空間狹小不說,所謂復古街景也毫無特色,說是博物館,除了歷年來大大小小拉麵碗的靠牆排列比較壯觀外,也不知「博物」何在。好像只是專程來吃拉麵的,頂多吃個一碗,也不見得比街上的店家道地。

東京鐵塔也不要去,遠遠看不反對,還算有美感。但是花一筆錢登上實在說不上美觀、夜景又不精采的紅色鐵塔,不知所為何來?還有,夏天的兼六園不要去,溽熱的金澤高溫可至35度,走一走只怕中暑,根本無暇顧及什麼「兼六」?若不走,坐林蔭休息,久久眼前只剩一片綠,恍恍有種搭飛機來「大安森林公園」一遊的錯覺。另外……(我的叉叉不少,但圈圈也很多。)

只是,就算我大聲說著「這裡不要去」,也不會有人理我吧。畢竟我說「不要去」,但也都去過了。

「我要自己去,自己去打圈或叉。」倔強又自主的旅行者一定這麼想。

這種旅行者必須有一種本領,就是即使踩到地雷,也會笑著離開。然後在記事本裡留下一個叉。


6 則留言:

Arwen 提到...

沒錯
我就是倔強的旅行者
因為,每個人體驗的方式不同
觀感不同
每個旅行者的主觀意識都不同
當然要自己去打叉叉圈圈囉

Arwen (第一次造訪,我喜歡旅行)

spicyfish 提到...

很喜歡這篇
的確一個城鎮或景點多少有他存在的價值
說不定不是每個人都能欣賞領略他的美

fish

yhh 提到...

Arwen,fish,
新朋友,謝謝來訪.

小春春 提到...

很喜歡你這篇文章,因為我也是個自主倔強的旅行者!!
不論別人怎麼批評或讚美,我決定要去的地方就是要去~
再差再爛,我都一定要親眼見到才算數~
就像你說的:「我要自己去,自己去打圈或叉」
自己的感覺才是對自己最有價值的東西啊 :)

yhh 提到...

其實啊,除了特別「情有獨鍾」的地方,如果旅行時間有限,朋友的建議我還是很受用呢。

yhh 提到...

樓上朋友,謝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