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那麼愛吃豆腐,但還是附庸風雅了。
正是紅葉季節的京都,從四處湧入想像不到的人潮,連平日去嵐山也要勞動站務員把人推進車廂才能關門,這原是東京早上通勤電車才有的景象。而清水寺著名的清水舞台上更是黑壓壓人頭一片,實在令人擔心數百年古蹟會崩毀於一旦……但是因為氣候宜人,景色美麗,比起夏天祇園祭的摩肩擦踵、汗味雜陳,即使人擠人,京都的秋天仍泛著優雅氣氛,心情也隨之舒爽。所以,走過清水舞台、下了音羽瀑布,在碎石路的平臺上看見舖著紅布的湯豆腐搭蓬,便自然而然的覺得要去吃一吃才算完成秋天的風雅。
大家都是併桌坐,挪一挪,空出了位子,學當地人跪坐桌前,湯豆腐不久就上桌了。附著沾料瓶的特製竹容器裡,清水煮著一池豆腐,旁邊放著細緻的鐵網杓,以及青蔥一疊。原色的竹器、白色的豆腐、青色的蔥花、大紅的舖巾、藍染的坐墊,以及視野無際的青山紅葉,人文的與自然的,全部融成秋天的顏色。雖然只是沒啥特別的水煮豆腐,但經驗卻美好難忘。
據說吃湯豆腐最著名的區域其實是在南禪寺一帶。某年冬天就預定了一個附加湯豆腐晚餐的住宿,在下雪的冬夜帶著飯店給予的資訊,往南禪寺附近尋找指定的湯豆腐餐廳。搭公車東轉西轉,然後步行在只留有昏暗路燈的巷道,四周林木森森,覺得自己快被淒冷的陰暗吞噬,心裡想著:這裡會有店舖嗎?
一邊走一邊把南禪寺取個「難纏」寺的渾號,正想著要不要放棄的時候,終於看見招牌了。其實是一家日式旅館的餐廳規模不小,裡頭已有幾桌在吃湯豆腐。女將親切的引導入席,跪坐桌旁仔細介紹湯豆腐的吃法,湯水一滾,霧氣裊裊瀰漫在偌大的空間。
原來湯豆腐會席是這樣的,還有白飯加許多配菜琳瑯一桌,客人們撈著柔嫩的豆腐入口,四周擴散著味蕾的滿足。只是,日式旅館慣用的日光燈照明,總不若黃燈的暖意,入夜後毫無造景的窗外沉黑,阻絕了視野的蔓延。既不像雪夜裡夥同大家擠在小攤熱呼呼的取暖,也不像端坐高級料亭內的尊貴嫻雅,就是悶頭在白霧霧的密閉餐廳內品嚐食物,吃完快埋單吧。
現在想起湯豆腐,腦中仍是清水寺的那場風雅,人、事、地、景,加上天氣,都是美味的重要佐料。我不是專業饕客,沒有挑剔的舌頭也沒有刁難的胃,所以也不追逐美食。或許有人和我一樣,被吸引的色香味並不在於食物的本身。
自從換了工作之後,幾乎無緣在春秋二季出遊了。因此,那秋天湯豆腐的美麗,在記憶中遂又加上了「不再得」的珍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