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3

宇治浮舟

源氏物語.jpg
不知道為什麼要走這麼遠的路?其實,在溽熱中從車站走到平等院就幾乎是極限了。竟又接著從平等院後方一直走,走過橫跨在宇治川上橙艷的朝霧橋、走過神社,再往山坡一直走,雖然指標不斷出現,但愈來愈懷疑這會不會是一場騙局?——耍你團團轉,最後在大石上貼一張紙說「看什麼看?呆瓜」。我要去「源氏物語」博物館。

但這並不是我最初的目的。平等院是來宇治的最大因素,縱使走了一段路,進入平等院後,無論庭園、舊寺、新式的博物館,的確有讓人不虛此行的高興。大概是因為這樣,所以不想就此離開宇治。

因為大學老師翻譯過《源氏物語》的關係,多年來此書在耳邊出現的頻率不算低,但我除了作者紫氏部和主人翁光源薰的名字外,對此書的認識實在有限。既不知宇治有博物館,當然也不會出現「朝聖」般的心情。

惟沿路走沿路讀碑,逐漸被引進「宇治十帖」的世界。但那到底是什麼呢?然後就看見「源氏物語博物館」的指標了。

應該不遠吧?我這麼想,豈知不久竟爬起坡來。在非常悶熱的天氣下,發現牛仔褲已經被汗濡濕,似乎冒著熱氣,但在樹林間的前方卻完全不像有建築物的樣子,這時不知該退還是繼續前進才好,很像小孩子爬高梯卻卡在一半的尷尬。

待見到博物館時,便完全忘記剛剛的疑問和抱怨了。位在宇治十帖舊跡之間、被林木圍繞著的博物館,十分引人,看外觀便是一陣清涼,內部更是幽靜。規模雖不算大,陳列室、圖書館、會議廳、放映室等樣樣俱全。

宇治是《源氏物語》最後十帖發生的地方,因為是單獨的時空,所以可視為《源氏物語》裡獨立的故事。描述光源氏的兒子薰、孫子匂,以及三名女子大君、中君、浮舟的錯綜感情。浮舟最後因羞愧自己周旋二人之間無法抉擇,投河自殺,但被女尼所救,因而削髮為尼,擺脫了薰的情愛羈絆。

常設的陳列展示全部圍繞著「宇治十帖」而出,雖精美但不算特別,真正引人的其實是光影變化營造出的、「源氏物語」春秋二季的華麗氛圍,不需言語,就能感受力量。

位在「秋の部屋」內的小型放映室定時放映浮舟的故事,裡頭有詭魅的寶藍色暗光,台前流瀉著茫煙如河,螢幕上是以木偶演出所拍成的動畫,沒有畫出眼珠的日式偶人,穿著華美的衣裳,無論何時面部都有一種悲傷的基底。透過大螢幕迎面襲來,現場的人仿若都參與其間。

以後我大概不會再到這個地方了,但腦中那詭魅的寶藍暗光已深深刻印。回程的路一如方才,沿路的相同景物卻都沾染了故事性。就像伊豆半島,即使沒有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孃》、松本清張的《天城山奇案》,仍然是歷史悠久的溫泉名所;但因為有了他們,便被賦予了扣人的意境。作者、作品與地景,是如此完美地依存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