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23

「不可信」指南

雖然現在網路方便,旅行資訊隨時更新,需要的資料也可隨意下載,但出國時帶一本旅行指南好像還是必備的。 台灣的旅行書不知說是豐富還是氾濫,總之大本小本林林總總,令人眼花撩亂,只是讓人方便又安心的指南似乎不多。不是開本太大不易攜帶,就是廢話太多實用不全,我曾帶出去的指南大部分都在回國後託人拍賣掉,因為總發生令人氣結的敷衍或錯誤。

後來語言能力好一些,可以使用旅行當國的指南,或者,該指南授權的中文翻譯版,似乎比較值得信賴一些。不過,逐漸的也只有網路資訊更新的速度可以滿足我了,近來出國前多少都要撥出時間在網路上搜尋,編一本屬於自己的指南,然後在旅途中走一天丟一篇,等到指南全被丟光,也就是回國的時候。

但即使是這樣,指南也還是「不可信」啊。

以我熟悉的日本指南來說,第一「不可信」的是步行時間。像「╳號出口後,步行五分鐘即達」的話其實是個陷阱,特別是在選擇住宿的時候,真相會令人抓狂。因為那所指的都是步行「最快」的時間。

眾所週知日本人生活步調很快,但除了上班下班等需要效率的活動外,休閒娛樂或散步,還是會放慢步伐的。我因為走路很快,所以努力一下可以符合指南所說的時間(同行朋友誇張的說即使自己「窮畢生之力」也無法達到標準),但問題是,誰希望用行軍的速度旅行呢?而且不能排除「╳號出口後」會有座天橋橫在眼前,還要拖著行李上上下下。

所以自動乘以兩倍吧,五分鐘就是十分,兩分鐘就是四分,至於十分鐘,至少要有走二十分的準備——如果你只是想隨興漫步而不是挑戰「最快」的話。

第二「不可信」還是時間,日本電車準時守時的形象已經深植人心,台灣很多指南都會強調這一點(日本指南不會,因為是「常識」),據說一誤點駕駛員就要有挨罰的準備。但就是因為太相信了,難免失去警覺性。

上次從金澤至長岡換新幹線去東京,轉乘時間二十分,足夠走過天橋到新幹線的月台。快到長岡時,車內廣播頻頻,說著轉乘者應該下車之類的。因為和朋友聊得愉快,雖然看見許多人騷動般的聚在車門口,也不太在意。結果門一開,大家居然像箭一般的衝出去。

我一愣,仔細聽一下始終沒有停過的廣播,聲音說:本車因為延誤抵達十五分,所以轉乘時間只剩下五分鐘(新幹線會準時發車)。這時我看表,果然剩不到五分鐘,當場腎上腺素激增,拉著大型行李橫衝直撞,終於在關門前衝進新幹線車廂,腿上不知已有多少瘀青。

在此之後,還碰過成田機場快速線誤點,剛下飛機的旅客連同大小行李,塞在不大的地下月台引領而望,廣播不停流出電車即將遲到五分鐘的致歉聲。因為日本電車誤點與大家的經驗法則不符,一旦碰上了就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

還有「不可信」的地方是電車站的電(扶)梯。大凡先進國家對無障礙空間都是很重視的,指南上對日本公共區域的貼心人性化設備都有高度評價,這也沒錯,但若因此懷著單純的信心前往,還是有令人手忙腳亂的時候。

比台北捷運複雜度與規模都多好幾倍的電車網,如果不懂得搭車的「玄機」,入門使用者往往找不到月台電(扶)梯。原則上,月台一定會有電(扶)梯,但並非每個出口都有。熟門熟路的人知道電梯會在那個車廂的附近,早就算好下車的「位置」了,不然就是下車後放心的朝電梯方向走去。即使如此,有時候要穿過重重人牆還真是辛苦的事。

不過,小電車站就有很高的比例沒有電(扶)梯。這件事看起來似乎不嚴重,但當自己提著重物,或者雙腿已經快累癱的時候,面對著高可至天的階梯,真是欲哭無淚。

有次看見坐輪椅的身障人士在樓梯旁按了鈕,結果快速跑來四名訓練有素的站務員,幫忙架好臨時升降機,輪椅順利上樓而去。至於扛著行李的我,說什麼也不敢如法炮製啊。唯一之法,就是讓行李更輕便,本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行李打包術因此爐火純青……

雖然有點麻煩,但這種種的指南「不可信」,其實顯示了資料是死的(不一定是錯的),人才是活的(不一定是對的)。包括測量步行速度的人、造成電車誤點的人、熟門熟路的人、謀求方法的人……那便是真正左右旅行變數的關鍵。

指南的旅行永遠扺不上實際的旅行,旅行文字會被記憶的意義,也不在於指南。

1 則留言:

c2 提到...

寫的真的是太貼切了~
尤其是男生出國時萬一帶了比較重的NB+大相機時~
想說可以在中途的咖啡廳上網傳傳照片給人看
只是通常都會沒料到
這湊一湊身上的重量我看少說也有10KG
常常會有一邊走一邊心想自己幹嘛那麼蠢~
帶這麼重來給自己找麻煩 ^o^
(↑那就不才自己在正在下雪的日光幹的蠢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