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5

十三行及其他

我所認識的八里十三行遺址,是那個在污水處理廠挖土機的虎視眈眈下,樸素、沉默而努力「發聲」的生命符號,絕非今日在富麗堂皇建築內穿梭時所能體會。

那年夏天,搭著機車駛過關渡大橋,愈走愈偏僻,大卡車奔馳著,沙塵滾滾全部覆在我們臉上。我不知明確的方位,只知道地點在八里。十多年前手機還是稀有物,我無法和已在現場的人員聯絡,只能自求多福。
數度停車問當地人知不知道附近有遺址挖掘團隊,都得不到答案,最後有個婦人指著某處說最近有人在那裡「挖死人骨頭」,騎著機車的我們如獲解迷津,速速穿過凌亂的小道,終於看見因興建八里污水處理場被忽然發現的北台灣史前遺址。

這是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雖然不是專職),為公共電視(當時還稱為廣電基金會)製播的台灣文史紀錄片擔任旁白撰稿。經過了一年的鍛鍊,已經不是生手。

遺址開挖由中研院史語所主導,帶領著台大人類學系研究生一同工作。因污水廠工程給予的時間有限,所以必須日夜搶挖。我跳下車,跑去跟拍攝小組會合,導演告訴我將會如何紀錄這段過程,我一邊聽一邊把大綱定下來。

四周圍很荒涼,附近有一所廢棄的民宅充當挖掘團隊的指揮所與休息處。時近中午,有人類學系的研究生在廚房煮大鍋菜。因為預備和他們一起用餐,所以我跑進去說謝謝。雖然我也是同校的研究生,但當下身分是拍攝小組的工作人員,對方聽到致謝,冷冷的丟下一句:「我又不是為你們煮的,是我們自己要吃。」很有學界對業界的傲慢……

但史語所教授就很和善,有「學術專業」與「拍攝專業」的對等態度,很仔細的告訴我們挖掘的進度和發現,以及搶挖的壓力和無奈。他示範遺址挖掘必須有的小心謹慎,指著坑壁說:「要用刷子這樣刷。」然後站在大坑裡的一副骸骨旁,高興的說:「這副人骨很完整呢。」

我跳下這個大坑,近距離看著整副人骨軀體,想像著北台灣史前族群的生活,並感受夏季熱風不停的旋進來……

我就這樣一邊撰稿一邊維持我研究生的生活,一路跟隨紀錄片的步伐,看見了台灣火山的生成、候鳥的遷徙、地理的多樣,以及關渡自然公園、福山植物園的前身。短短一年對土地的認識,還有留在生命中的記憶,遠比現在的工作來得精采。

從二十多歲進入職場一直安分工作到接近中年的人,驀然回首,大部分都有忽然發現「原來我只能/會做這個」的悵然,這和是否從事熱門行業無關,充其量是從事熱門行業的人因為財源滾滾的機會多,比較沒空去想這個問題。

所謂專業時代,就是一頭栽進自己經營的領域,或者精益求精,或者不斷重複,圍繞在自己身邊的世界便逐漸單一化。愈來愈覺得自己「離開電腦界就什麼都不是」、「離開教書界就什麼都不是」、「離開貿易界就什麼都不是」……就像無尾熊只能攀住尤加利樹一樣。

如果這是條必經的路,那麼,要是可以,為什麼不在青春的時候,不計較工資,做一些自己喜歡、能開拓視野、未來卻未必能當做正式職業的工作呢?(據說現在即使是自己憧憬的行業,青年們也不願從廉價的工讀生做起了。)

雖然我的年紀應該也陷入了「離開╳╳界就什麼都不是」窘境,但想起這些曾經做過的工作,就覺得自己並非如此貧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