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熱烈」的原因,除了意見沒有什麼太大的新意之外,大概也包括了這些「陸生」多半集中在台灣被認為是「中、末段班」的私立大學裡吧。因為本來就對這些學校的台灣大學生素質有疑慮,所以就算不如那些「摩拳擦掌」來到台灣的「陸生」好像也沒什麼好介意(其中也有一些是來台就讀國立名校的碩士生,但不多)。
而且看到不同的媒體擇取單一學生的發言,於是出現「其實(台灣)學歷也沒什麼用」,以及「台灣學歷具優勢 價值等同歐美」之完全相反的結論。這種混亂而自取立場的媒體評論,恐怕也是大家反應冷感的原因之一。
這幾年來我也接觸了一些來台當交換生的「陸生」,這些「陸生」都很「平凡」。有的認真有的也愛玩,有的在乎成績有的也成天滑手機,大部分最想做的事就是全台玩透透,有些還興奮的玩追星(明星名人)。說話神態像台灣一般大學生(雖然口音不同),程度有的佳有的也普通。多半懂禮貌,剛來台時會打招呼,要離開前會致謝。
這些和媒體上面「菁英形象」不同的「陸生」,其實才是讓我關注的。
我為什麼關注這樣的「陸生」呢?也許有人會說「看吧也不是所有陸生都那麼認真、都拔萃於台生之上」,但我所想的卻不是這個。
沒有什麼「特別」的他們,可能被寵愛被期待,可能迷惘也可能擁有夢想,過著一般年輕人的生活。他們用百度用QQ用微博用微信在自己的互聯網上已經夠熱鬧,雖然覺得FB或Line被封有點遺憾,但有沒有其實也沒關係,因為在中國生活也沒啥影響。
在台灣也知道太陽花運動,大概就是好奇,不批判也不熱衷;上網追劇追歌追動漫,未必愛看政論節目,和「觀光客」不一樣。問他們中國旅行團,都說:哎呀那是大叔大嬸們玩的,我們不會(也不喜歡)那樣啦。跟台灣年輕人看待「歐吉桑歐巴桑團」的口氣相像。
這些看起來「一般而平凡」、不太關心政治的「陸生」,其實正代表背後有一個「安穩生活」的條件,在某個程度上,這個條件是國家所給予的,所以愈是這樣的「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其實愈高吧。他們成長在近代以來中國最有自信心的時代,面對的是一個「逐漸向上」的中國(雖然也知道有種種問題),所以「跟著國家走」也沒什麼不好。
「跟著國家走」也就是「跟國家的選擇」站在同一邊。
關於台灣「問題」,也許也是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