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讓我有點悵然,因為對我來說,米飯是美食低調的主角,評價再好的各級美食,只要不良米飯一入口,立刻覺得不及格。譬如有網路甚推的日式海鮮丼食堂,說是海產皆當日生鮮,價格又實惠,光顧一次,一挖到乾硬的米飯,不管海鮮有多好就是糟蹋了。米飯不是配角啊,它是可以弄垮美食的關鍵。但也許時人多不計較,或者也分辨不出了。
米飯難吃,除了米本身的不良,也跟煮飯的工夫有關,現在廚房有專門在教(盯)米飯的師傅嗎?還是大家都不在乎?夜市攤販等小吃為了節省成本,多在米飯上苛刻,用劣質米隨便煮,或者直接「批貨」都可以理解(雖不想接受),所以原本也不會要求「好吃」,美食街也一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但不好吃、難吃跟「不行」在層次上還是不同,感到米飯已經「不行」了,實在令人生氣。
畢竟台灣也(曾?)是米飯王國不是嗎?台灣的米為何愈來愈少,或者產價無法跟進口劣質米競爭?除了政策影響之外,台灣人愈來愈不重視米飯的好壞(甚至不吃飯,或者只能吃到劣質米,所以也愈來愈不知道米飯之好壞),不也是惡性循環?
上次在微風美食街吃平價鐵板燒,所附的米飯簡直難以下嚥,但生意照樣好得很,一邊吃一邊感到很悲哀。但美食街也就算了,更生氣的是連餐廳的米飯都不及格,上次在某泰式餐廳吃飯,米飯糟透了。但這完全不是「泰國米」的原罪,因為我也知道泰國米的好吃和難吃,也知道什麼是混搭的劣質米。
基本上日系餐廳(應該)會比較注重米飯,像大戶屋雖然已經由台灣經營,但米飯仍深具水準,令人滿足。但這樣的一般餐廳真是愈來愈難求了。如果是純台式的平價壽司店就慘不忍睹,那些米飯是從中央廚房機器捏好,統一送來,一塊一塊毫無黏性,上頭一一再放上機器已經備好的食材就完成(這還需要師傅嗎?……),每一塊都稍碰即散,但生意極好。
這時讀到黃麗群寫的〈難吃〉忽然甚有戚戚焉,雖然講的並不是米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