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8

帳面意義

新的一年開始,二月有大學學測,再來是五月(假十二年國教)高中會考,高教話題大約也會如往常一般持續一陣。當然,因為少子化而即將逼近的、某某年大學「關門大限」的話題一直沒少過,但話題只是話題,大學關不關門其實是一個詭譎的狀態。內行人都知道,檯面上嚷嚷的那些「解決」方案或提醒,喊話的成分居多。

為何「詭譎」?國立大學先不說,充滿危機的私立大學還願意「苦撐」下去,是為了在學的莘莘學子著想,還是為了照顧需要生計的教職員?若對這種冠冕堂皇的說辭懷有期待,不是太天真,就是雙方互相配合在唱雙簧吧……

國立大學大概可以避掉「倒閉」這件事,所以最大的問題在於素質。為了提升素質,教育部用了很多量化指標做為發放(箝制)經費的準則。不倒閉不代表沒有經費問題,為了經費不僅不能減招(退學條例也鬆綁),有缺額更要(招轉學生)補到滿;當然也為了經費,必須努力配合帳面上所需的「績優」指標。

前陣子因故上了某廣播的訪談,主持人是十多年未見的朋友,身在藝文界也在學界,私下聊天時提到許多研究所招生名額遠超出報名人數,但「撿到籃子的都是菜」,攸關經費問題因此必須「通通有獎」的錄取。「結果素質比大學部還不如。」對方說。但媒體前一陣子還「討伐」了某些錄取率0的頂大。「殊不知有能力說『不』的大學多麼可貴,拒絕不適合讀研究所的學生有錯嗎?通通有獎才奇怪吧。」

看來從小學到十二年國教,到高教、到碩博士教育通通出了比表面上談論還紛雜的問題,卻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很無力。

拿追求國際化(當局思維的王道)的目標來說,招收「國際學生」成為量化指標,2015年首次大專校長會議,總統就再次說了「雖然台灣高教在國際評比上表現不錯,但是還有許多問題。」「大學要開大門,跟上新時代,繼續擴大境外生,以及增加國外留學人數。

相較於畢業生留不留學難以「逼迫」,「擴大境外生」就變成可以(也必須)追求的「積分」,仍然是「撿到籃子都是菜」的概念,外籍生申請進入國立大學容易得很,雖然不佔本地生名額,但接受那些在申請書上大剌剌勾上中文程度0(讀說寫)的外籍生,進入本地文史科系就讀難道不會有問題嗎?不說上課聽不懂,連文本都看不懂,是要放水過關,還是要任其自生自滅?二者都是添一筆爛帳而已。

日本也是面臨少子化狀況國家,近幾年頻頻向台灣優秀高中生招手的早稻田大學,其實是另外成立了全美語教學的國際學部,這個學部學期開學時間和制度和早稻田「正規」的學部不同。也就是說,念了早稻田大學國際學部完全不會日語也沒關係,畢業證書當然是早大,但是這個學歷如果要在日本就業是不被承認的(也無法順利申請念日本大學的碩士班),所以去念的學生要有個體悟,就是這是個「中繼站」,之後勢必要到英語國家去唸碩士才行。

這樣的話,當然招收日文程度0的外國學生是OK的。同時也提升辦學績效。可是我們不是呀,衝外國學生數以便於換成爭取經費的積分,就是帳面上好看的表面功夫。

這種追求「帳面好看」的表面功夫還要侵蝕學界多久,不知道。也許要到真正崩盤為止。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