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18

同學

最近有後輩跟我聯絡,才知去年我們見面後,後輩們吵架了。原來是因為當時約定的日期彼此沒有共識,主約的人覺得人多口雜太麻煩,就決定先找幾個相熟的與我見面了。

豈知歡樂聚會後將訊息上網,竟引起軒然大波,被「拋棄」沒有跟上的人非常不滿,說到底似乎這群後輩是因為來見我才聚集一起的,尋常並不是「同一掛」的朋友。如今因為覺得「喬時間」這件事被擺了小動作,學生時期的新仇舊恨一下子傾出,把對方的不滿通通拿出來算。之後就更分道揚鑣了。

後輩說這是他們私人恩怨跟我無關,就是說說而已,這樣說也是,但我卻非常可以理解。因為這樣的「故事」一直在世代間輪迴。在前(長)輩面前一派和樂的晚(小)輩,是不是各分成「好幾掛」、是不是各懷鬼胎、是不是在彼此競爭?

所謂同學,並不一定是朋友啊,自己在當學生的時候不是都很清楚?只是當自己變成前輩好像就容易忘記(或是不在意)這種事了。「來來來,大家一起來聚餐吧。」這種長輩們邀約的聚餐,上頭和樂融融、下面各有異心,甚至不相往來,大家是否都參加過呢?

我不想當這種有意或無意昧於事實的前輩,因為本來就不喜歡言不由衷的聚會,所以誰跟誰分批說要聚會,我也不會自作主張說「正巧某某某他們也說要來,那大家就一起吧」。畢竟人家要、或不要「一起」,一定是有理由的。所以,我想知道後輩們彼此的「關係」,但不是要介入(我最怕那種喜歡介入後輩私事的長輩了),而是希望更能懂得傾聽,不希望自己做了什麼狀況外、一廂情願的事。我不要當那樣的前(長)輩。

不要說是後輩了,步入中年之後這種「同學非朋友」的狀況有些是更加明顯的,所謂同學會只不過是把過去的恩怨再一次複習,並不會隨時間化解。愈接近「成人求學階段」的同學因為容易在相近的職場遇上,競爭性從校園之內延伸到校園之外,所以關係就更微妙了。

上星期忽然收到研究所班代的email,說想約大家去看看年邁的老師。以探望老師為名,不也就是如前述後輩相約探望長輩的狀況嗎?如此「師出有名」跟所謂的「同學會」不同,好像要拒絕也很奇怪吧。

但我收到那封mail時真是感嘆這位班代的狀況外。在國立研究所還未廣招的時代,本班只有區區十人,其中有人不在這行已經失聯,有人已英年早逝。剩下幾位,AB為了求職的事你爭我奪早就不相往來,BC有類似著作抄襲的事件公案未了,DE原是班對夫妻但最近離婚收場,關係也很尷尬……

「大家都是好同學嘛!」想想真實的許多狀況,這句常見的話還真是反諷的厲害。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