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說病人喜歡追求「名醫」所以「名醫」人滿為患、老是掛不到號這件事。而是所謂的「名醫」到底是不是後繼有人、找得到願意「接班」的人呢?如果沒有,這些「名醫」等著做到老、死,我們的醫療也就跟著老死了。
打聽名醫,是病人不希望「無謂受苦(甚至受傷)」的心情。特別是侵入性的檢查與判斷,手法高明(熟練)與不高明(不熟練),判斷精準不精準,往往差之千里。
要去做超音波穿刺的時候,雖然所有的簡介與醫療說明都說是簡單的過程,用超音波定位病兆的所在,長針精準的刺入,快速抽取細胞液就能完成。不需麻醉、時間也很快、痛感也很低。
但事實上跟抽血一樣,熟不熟練應該有差吧,我想。果然有經驗的朋友告訴我,被不熟練的醫生作穿刺,因為找不到位置,長針在裡面戳了好幾次,差點痛暈過去!後來輾轉問到了高明的醫生,情形完全不同。不僅消除了檢查的恐懼,在診斷上也有安心感。
儘管身體狀況不好,掛號的時候仍必須起了一個清早,拿號碼牌,再掛號。回家,再來看診,看完診是下午五點。這是個上午診,我看完時等在後面的還有五十個病人。等候的時候,有人告訴我若是下午診,看完的時候都已經半夜三點了。願意等候的病人這麼多,為的就是「信任感」,醫生都會盡責的看到完,很明顯的超時工作。
我從初診、穿刺、複診,三次以來,醫生跟我說話總數大約不超過六句,問問題也不見得得到回答,多半是醫生說完該說的就自己結束對話了。
但我無所謂,只要體驗到醫療的專業,能有可以信任的診斷,我對醫生沒有其他的要求。因為我深深覺得,在這個消費者意識高漲的社會,只要多一個把醫病關係看成消費者與服務業關係的人,重要醫療找不到醫生的那一天就會加速來臨。
看了各大醫院的網頁,徵住院醫師、總醫師的求才訊息幾乎天天掛著,特別是難度高、開業難的重要科別,幾乎都後繼無人。後繼無人之後就不會有「專業權威」的產生,因為每個「權威」都是經過長時間嚴格調教、訓練才能出現的。
我們批評年輕醫生短視近利,不願待在醫院吃苦,把某些「光鮮亮麗」的醫美等同於醫生都在「吃香喝辣」,為醫療除罪化爭論不休(或忽視),健保繼續朝大鍋飯大鍋吃的齊頭主義前進,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為什麼醫院留不住(招不到)醫生的原因。訓練不到人的資深醫生後繼無人,必須擔負的門診(開刀)量也降不下來。
台大最近體檢四十五歲以上的醫生,罹癌比例驚人。而待過外科的大約都知道外科醫生平均壽命短於一般人,如果沒有得到該有的支持、福利,或尊重,拿什麼來支撐「使命感」?
折騰了一天,走出醫院的時候,我想著待會兒要去哪裡吃飯。而那個醫生,還有五十個病人在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