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2

曬衣服




母親跟移民美國四十年的阿姨、兩個老年姊妹(XD),因為曬衣服的事吵架了。起因在於阿姨從美國打電話來的時候是台灣的早上,母親正在曬衣服。

「我正在曬衣服,待會兒再打給你。」
「這麼麻煩?等一下再曬啦。」
「不要啦,曬完再聊比較乾脆。」
「台灣就是這樣,曬什麼衣服,美國很進步都直接烘乾。」
「什麼進步?曬太陽才是最好的殺菌,烘乾既傷衣料又浪費電,是懶人才這樣。」
「拜託,曬衣服多不雅觀,在美國這裡是不入流的人家才會做。像我回台灣到處看到曬衣服,就覺得真的不好看。」
「說這什麼話?日本還不是曬,而且非曬不可。好像你在台灣沒穿曬過的衣服,太陽的味道多舒服。」
「不跟你講了啦,講不通。」
「我才不要跟你講。」

說來曬衣服是亞洲的文化,美國是不曬的,正如阿姨所說,誰把濕衣服晾在眾目睽睽的室外,就絕對不是「高尚」家庭,也被視為「沒水準」(大概因為窮人用不起烘衣機等電器設備,曬衣服成為一種低位階的指標),中上社區都不能容忍。

但這個指標在崇尚「太陽光」的亞洲地區是不適用的,也許生活水準低的地區消費不起大型家電,但日曬衣服的「真理」跟社會位階根本無關,這是家庭傳下來的「教養」。睡不到有太陽味道到枕頭、穿不到日曬之後的衣褲,顯然背後有個不曬衣服的「失職」主婦,烘乾機只是濕冷天氣晾不乾的補救而已。不過隨著「美國文明」背書,倒也「拯救」了許多忙碌的主婦,可以有「說詞」擺脫的曬(收)衣服的繁瑣。台灣不曬衣服的主婦也是不少。

日本在國際關係上雖然依賴美國,但社會對於「美式文化」並不推崇,在生活美學上他們學習的是歐洲(尤其是法國),看待美式文化多少有點「粗鄙無禮」的想法,並不覺得可以和自己並駕齊驅。曬衣服、曬棉被更是不可動搖的生活準則,對於日曬衣服的好處也發展出一套學理,若真的無法日曬只能陰乾,還特別研發了一種有日曬殺菌效果的洗衣粉,滿足追求日曬的心理。311災後因為擔心輻射的關係,東京許多主婦不敢曬衣服,因此也引發許多內在焦慮。

所以,不曬衣服的家庭才是「不入流」的吧……

大概是習慣(或教養?),我個人也無法接受機器「強」把衣服弄乾,在美國住時還是把衣服晾在自己房間裡對著後院的窗口,外面看不到就好了。但凡在地住久了一定會被同化,逐漸被「文化催眠」曬衣服是不入流的,而成為新的「生活真理」。阿姨應該就是如此。

因為曬衣服而吵架,顯示文化差異可以「滲透」到如此細微的地方。兩個氣呼呼的媽媽(阿嬤)就這樣開始了她們的母親節。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3 則留言:

雲朵 提到...

從生活發現文化的差異,好有趣
大環境真的對一個人會有很大的影響
或者也可以說阿姨是確實的融入了美國的生活,由裡到外
對我來說,曬衣服=有太陽的味道=自然=有生活的感覺
總覺得用烘的是一種不自然的事
而發現美國這種觀念
覺得似乎偏向理性的思考
也有覺得是一個很注重科技的國家

p.S我之前有來留言過唷(樂天)!:)
擔心yhh不記得,會覺得我突然的留言很冒昧

yhh 提到...

同意「曬衣服=有太陽的味道=自然=有生活的感覺」。
雖然「科技=生活文明」的思維已經逐漸受到挑戰了。不過對於科技大國的美國來說應該還是核心價值吧。

(ps:哈,是"樂多"。有印象呢。XD)

Evelyn 提到...

我不僅會曬衣服,還會曬棉被耶,是不是很台?XDD
而且我發現整個宿舍區會曬衣服的都是亞洲家庭!
好幾年了我還是覺得烘的味道太假了,雖然大概半年都曬不到太陽,不得以的時候只好用烘的。

我想家母來陪我的時候,應該會自己帶曬衣架/繩吧,哈哈。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