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北澤的都更之所以引起注意,是因為以「庶民市集」起家的下北澤,包括食品市場、古着屋、雜貨舖等等都有歷史風格的遺留,店主人用自己批來的貨色,經營著買賣,和一般店家不太一樣。之後在八0年代,擁有多家直營劇場的「本多劇場集團」在此處設點,帶動了下北沢的前衛藝術性。也匯聚成下北沢獨特的人文性。
雖然如此,從戰後「黑市」走來的下北澤已經是個老舊的商區,建築多半是舊公寓,有些新店家做了外牆的翻新,有些維持舊觀。但喜歡下北澤氛圍的人,就因為這樣「混雜」而自由的空間而感到著迷。只是作為電車井之頭線和小田急線交錯的下北澤車站著實小而老舊,早已不敷使用,所以更新計畫是從電車站開始的。
都更之後還能不能維持下北澤獨有的風貌?在地人文工作者反對都更的聲浪不小,都更計畫不斷的溝通、修正,臨門一腳來自311大震,下北澤的舊市集巷弄充滿救災死角,疏散有困難、救災更不易。311的大難使下北澤開始了全面都更。
2011年到下北澤時還看見個人設計店鋪掛賣著「再開發反對」的T恤,2012去的時候,已經有嶄新建築取代舊建築了,速度很快。
看著之前下北澤絕不會出現的電梯高樓百貨公司,說不上好或不好,但好像因為稍稍見證了下北澤的改變,心裡也生出了一點感情。
每次到下北澤就會到這家卡片專賣店買卡片。高高的卡片架充滿小小的空間,擺上各具風格的明信片。
有買明信片習慣的人不難發現,在一般書店、或像LOFT這種大型生活雜貨文具店中販賣的卡片雖然琳瑯滿目,其實大部分都來自相同貨源,在哪裡購買樣式都差不多。但像下北澤這種充滿「個體性」的店鋪風格,就能看到不同的貨色。
有時也不一定購買,就是看看、晃晃,然後去轉角的小店喝個咖啡。
就是一個閒適的下午了。
一個「舊」下北澤的下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