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0

默默的

小少女的媽媽去開了小少女學校的十二年國教說明會,這個勢在必行的政策似乎弄得師生和家長都很焦慮。除了課業之外,都希望還有「額外資歷」可以讓孩子加分,這當然就反應在活動(競賽)的參與、自我表現的爭取上。校方附帶提及了最近有對岸的中學生來台交流,十位參訪學生在課堂上觀摩時非常踴躍發(搶)言,相對而言本校的學生顯得很沉默沒反應。休息時間,參訪學生也沒閒著,拿著國文課本品頭論足,說:「你們的課本好單薄,我們那兒很厚一本,一學期可要上三十篇課文哪。」並說:「你們跟老師怎麼都沒互動?好奇怪。」接著的雙方學生提問時間,本校生客氣的問了幾個問題就安靜了,對方則意猶未盡:「你們接著問吧,我們特喜歡回答你們的問題呢。」

台生顯得保守而沉默,「氣勢」明顯弱了,於是校方激勵學生要勇於發言,參與競賽磨練自己,要大家看看這世界未來要面對的「對手」,這便是交流活動具備的意義。

小少女默默聽著,不置可否。但我知道,這不是小少女的風格,只是,想要選擇一種「默默的」人生風格,在這個世界真的不行嗎?「默默的」就等於「缺乏競爭力」嗎?

有時候想想,到底什麼時候我們走向唯有大聲說話、大聲彰顯自己存在、累積許多「豐功偉績」(很多其實是芝麻綠豆)的資歷,才是「優秀」的證明呢?因為推甄因為免試評比,讓外向的孩子如魚得水,內向的孩子感到「不如人」,鼓勵大聲「膨風」,認為低調就是吃虧,我相信讓很多不是走「這種風格」的孩子感到壓力。

以兩岸交流來說,看見兩方不同的風格是好的,瞭解不同社會的思維也是好的,但所謂「見賢思齊」未必要有否定自己的恐慌。「台灣」人的特質是什麼?「中國」人的特質是什麼?為什麼有外人喜歡台灣,總是說溫暖、善良、有人情味,或者有禮、熱情等等(當然缺點也很多),這就是台灣風格,不是中國風格。自信心的建立也在這裡。

我自己就不是個強勢風格、強悍風格的人,我身邊很多朋友也都不是(物以類聚?),但那並不表示沒有想法、沒有能力。那些默默追逐自己的理想或夢想的能量是驚人的,不需要「伶牙俐齒」。

但當社會走向唯有「伶牙俐齒」展現自己,才能得到機會的時候,一定有被犧牲的孩子。我時常在想,如果我是現在的學生,一定是被犧牲的那個。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