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4

微鼓勵

半年從國外回台一次的女性朋友A,近幾次回來經常提到在台北的另一位女性朋友B「迷」上微整型這件事。所謂「迷」倒不是失去理智的盲目,就是一種「用微整型讓自己變美是道德,並且是必須的」信念。「想想看,」B說:「放任自己又老又醜,自己不開心,人際(職場)關係也不好吧。」說來倒是真的,外表顯示的就是「自我管理」是否良好的指標,顯出「不良感」大家自然敬而遠之。只是所謂「放任自己又老又醜」的標準到底是什麼?

總之,B遊說每半年回台一次的A應該要定期微整型。她自己就陸陸續續進行了兩年,包括除痘疤、美白針、去除法令紋、電波拉皮……療程一次次進行。
「所以,她改變了。」我問。
「嗯,最近這次效果比較好,」A說:「去年我看見她時就怪怪的。」
「?」
「好像換了醫生和方式,之前有失敗過。」

B本來就不是個難看的女生,但步入中年誰能不老?歲月根本挽留不住,痕跡也去除不了。我相信微整型是幫助打理外貌的專業,但我也相信眼神中的年紀無法整型。所以,四十歲的人微整型後變年輕了,應該就是「四十歲微整型變年輕」的樣子(還是四十歲),不會變成二十歲或三十歲,因為靈魂已經走到年齡的位子,不會被「整」。

抱持「應該有的年齡認知下」去進行微整型我覺得是「健康」的,抱持著「一定要年輕十歲、二十歲的認知」去進行微整型,那是不歸路吧。其實同儕與人際(職場)網絡的朋友誰不知道你幾歲呢?

「B真積極。」我嘆。
「但這次她好像沒像去年那麼遊說我了……」A說。
「?」
「B說我之所以覺得她這次比較成功,是因為歷經失敗、與醫生溝通和研究心得,知道拿捏劑量。譬如打肉毒,劑量少一些就自然一些。」
「這樣不是很好?」我說。
「但問題在於,假使原本可以維持六個月到一年的療程,劑量變少,意謂著維持的時間變短,那麼三個月就要再做一次。」
「噢。」
「所以看你是要不停進醫院微整,還是劑量多一點,忍受前幾個月的僵硬不自然。」
「這樣啊,果然是不歸路……」
「她花了好多錢,而且必須一直花下去。最近還決定整牙,把有問題的、將要有問題的牙齒一顆顆拔掉,然後植牙,據說要趁年輕做才好。也是驚人的花費。」
「!!!」(OS:好痛> <→超沒膽。)
「不過,B覺得自己變好看,很開心。」
「那就好。」我說。
「對呀我也這麼想。」A說。

過了不久,A跟我說B放了一張完全不修片的特寫照在臉書上,微網誌上面許多久而不見的、未曾謀面的、不會謀面的「朋友」紛紛留言驚嘆:「不公平!為什麼歲月獨獨沒有在妳身上烙痕!」「永遠的美少女真是令人忌妒!」

這是一個真實與虛幻交織的,微整型、微網誌盛行的時代。
還有,微鼓勵。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