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5

立場

雖然對彭明輝先生的觀點有些未必認同(或外行),但看到以下這段時確實很有感觸:「有國難的時候,想救國的人少,想趁機撈一票的人多。韓國有國難,韓國人流淚捐錢給政府,因為他們認定自己是韓國人;日本福島事件發生,東京許多公共場所和火車不開空調,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到時每人發一把日本傳統紙扇,因為他們認定自己是日本人。
 
我在許多公共場所講『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講完後許多聽眾公開或私下偷問我:『教授,那你認為移民到哪一個國家比較安全?』台灣的『特產』之一就是:很少有人認定自己非當台灣人不可!因此,一聽到國家有難,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可不可以撈一大票再走?
」(原文連結

雖然日韓兩國的民族性我們多少都知道,對於以上的論述就算未有親身經驗似乎也能接受。但身在311與311之後的日本社會,感受是更加具體而強烈的。對於生活問題的討論,以「我是日本人,我要(只能)留在日本」的意識出發,和「外人」絕對是不一樣的。之前就說過,這使我和東京朋友在生活問題的討論上形成某種「障礙」。最初覺得「啊,你是日本人所以在『護短』嗎?」,後來才體會並不是那樣,而是「我是日本人,所以只能跟國家一起向前走、也要一起承擔。」

311核災最大的影響當然是在民生問題上。譬如我對東北的食物和水始終沒有信心,對於官方大口示範吃喝東北蔬果也很不以為然,宣稱通過輻射檢測,但「日本政府根本就是把輻射承受標準值提高了啊」,我說。朋友不太反駁我,但也不附和,於是難以「討論」。

但逐漸我就知道,因為「我不是日本人」所以可以夸夸而談。東北本來就是關東的「糧倉」,做為農業的「窮縣」,賣力的供給著「好酒、好水、好菜、好魚、好肉」給食客,還承擔著核電的風險。結果311一來,東北許多產業都毀了,因為當時輻射驚人超標而禁止出貨,已有農戶絕望自殺。如果叫他們永遠不要出貨,是不是死路一條?

之後恢復出貨,當然是有檢測的,超標就不行,政府都宣稱是絕對安全的。但輻射含量標準提高了,而且是「抽檢」,大家心知肚明。可是不這樣行嗎?大家能不協助東北居民、而去抗議東北農產上市嗎?而東京若禁止東北農產品要吃什麼?政府一定要「給個心安」啊。
 
做為台灣(台北)人的思維一定是「我不管我不管,政府必須解決,我就是不要吃輻射的食物。產區農民失掉生計不是我的錯呀,政府要為人民解決嘛!」不然就如彭明輝先生所說,有辦法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移民吧。而國難後立刻想辦法離開國家的人,在社會上大家還很羨慕,「最離奇」的是,當初冠冕堂皇支持政策,享受資源,最後不願意承擔爛攤子恐怕也還就是這些人。「為什麼你們(台灣)可以接受這樣?」東京朋友問。

我跟東京朋友批判輻射食物的問題時,也許對方想的是:「我都知道。但你可以隨時離開,但我不能(會)。我必須一起承擔災難,你當然不用。」 日本社會背負著這些不安,經營著「安然如常」的日子。這些無奈與堅定,我都慢慢體會了。但我們是「外國人」,我們不一樣,所以,當我聽到我們即將調高輻射標準量檢測值時真是不敢相信,聽到有人說「沒關係吧日本人還不是在吃」更是覺得悲哀。

日本人為什麼在吃?因為他們是日本人啊。我們不是!他們別無選擇,他們在承受國家遭逢的災難,那我們是為了什麼?

我實在不願意去想是因為政府擁核立場堅定,所以一再淡化311核災的嚴重。把標準調高、讓輻射超標食物可以進口,難道是在展現「台日友好」嗎?如果我跟日本朋友討論這個,也許對方會說「日本可以出口,台灣可以拒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都不介意彼此站在「日本人」和「台灣人」的立場。

只是,一個「台灣的『特產』之一就是:很少有人認定自己非當台灣人不可!因此,一聽到國家有難,大家第一個反應就是:我可不可以撈一大票再走?」的社會,也許並不會有「台灣人的立場」。


以決心做為門票,反核音樂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