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提振東北觀光業,並提升東北新幹線營運量,今年JR推出三日特價一萬日幣、外國人使用的「東日本Pass」,並罕見的放寬一定要持觀光簽證的限制,拿居留簽證的外國人、留學生都能使用。 這樣的「盛情召喚」,整體效果如何我不知道。我個人儘管研究著資訊,卻沒有想要付諸行動。從另一方面想,就是因為乏人問津,所以才要「破天荒」促銷吧,為何觀光客裹足不前,最大因素不就是來自輻射污染嗎?土地、水、空氣的污染陰影,加上景觀的毀損,也許真的需要帶著「國人的盛情」才能召喚了。
去年災後的五月,正是日本(特別是東日本)民間廢核聲聲起的時候,居處附近幾乎每個週末都有「反原發」的遊(步)行,平日站前也都有反核連署。今年五月重返東京,不過一年,民間的力量已迫使日本政府朝0核電的社會進行;不過一年,社會好像已經歸於「平靜」,無論國家是否崩壞,民間自有一種底蘊在維持著生活。
我好像可以逐漸明白這個文化裡長久以來擁有的「悲傷/悲劇」基調,在這個基調裡開展生活,找尋幸福,或顯性或隱性,大量存在於文學藝術作品之中。
返台時因為行李的關係,準備從住處搭一段計程車去東京車站轉電車。上車後司機問我要去東京車站哪一個入口,我說JR山手線那邊。他立刻建議說:山手線的話,到上野站是不是比較近?我說:可是我有行李擔心沒有電梯,上野哪一個入口有?他恍然大悟說:喔喔瞭解。我也沒把握。那去東京站比較保險。
我知道他沒打算要多賺我的錢。雖然狀況不一,但在國外搭計程車給予我最大安心感的還是這裡。行車的路上,我環顧這這個城市,再度想,無論國家是否崩壞,民間自有一種底蘊留存著。也許這就是文化。
因為這樣,311之後即使一切崩毀,暴露政治人物的虛假與焦頭爛額,國家似乎陷入危機。國際還是有種「這社會應該沒問題」的看法吧。
如果是台灣,我們的評價會是什麼,這土地最好的依賴是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