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會喜歡創造新名詞大概世所皆知,因為時時在創造,所以隨時代淘汰的「死語」也很多。我學日語的時候,學到以「クリスマスケーキ」(聖誕節蛋糕Christmas Cake)指稱過了二十四歲就拉警報、有嫁不出去危機的女人。但時至今日,日本社會婚齡女子早就提高到三十歲,這個「クリスマスケーキ」已經成為了死語。看來運用日本詞彙必須「警覺」,不然一不小心就被看穿是個「老」世代。不過有些詞彙雖因應時代潮流而生,但舊價值未必就被推翻。譬如「外朝(ソトアサ)族」的出現(就是不在家吃早餐的意思)。台灣人不在家吃早餐的情形在處處可見的早餐店(攤)就可窺知,上班族、學生許多都是帶著早餐進公司(學校)的,就算是在家吃早餐,大多也是現成的食物如麵包牛奶等,總之,有太多選擇在搶食早餐的商機,做個「外朝族」有何稀奇。
但日本長期以來是在家吃早餐的,而且是米飯味噌湯等具體的日式早餐,這是家庭主婦最重要的責任,所以外賣早餐少之又少,更不用說到外頭吃早餐了。只是現在逐漸不一樣了,不管西式、日式速食連鎖店,都推出早餐組合,忙碌的上班族外帶去公司,或著悠閒的夫妻攜手去店內吃早餐,都是不同於以往的生活模式,顯示了時代的改變。
儘管如此,在家吃米飯味噌湯等仍然是日式早餐主流概念,特別是四、五十歲以上堅守「男主外、女主內」價值的世代,女人早起煮味噌湯、男人早起吃米飯是揭開一天生活的「正軌」。
我的「台灣人日本妻」朋友當然完全不信這套,自己工作也忙碌萬分的她準備的早餐就是麵包牛奶,「我們台灣外賣早餐多樣豐富,台灣人早上不用吃米飯味噌湯。」她跟先生說。結果先生決定自己早起煮味噌湯,並煎蛋捲(玉子燒)。她跟小孩就吃麵包牛奶。
婆婆來東京的時候情況就有點改變。雖然婆婆也曾是幹練的職業婦女,行事也很開明,但對於日本人早餐應該吃米飯味噌湯仍視為不可取代的價值。說是一早不宜吃麵粉製品,並對幾乎全部是外國進口的麵粉充滿不信任感,還是覺得一天從「日本米」開始才是最健康的。
婆婆來的時候,米飯味噌湯的早餐就由婆婆包辦,小孩也被奶奶帶著跟爸爸一起吃。只有她吃麵包。「婆婆開心就好,覺得來東京的自己有被需要哪。」她說。「那小孩呢?」我問。
「小孩啊……小孩。」她笑。
五歲小孩連續吃了好幾天的米飯味噌湯後,在某一個早晨,她在房間聽見小孩跟奶奶大發脾氣:「我要吃麵包我要吃麵包啦,嗚~~~我要吃麵包!(打滾)」
「!!那妳怎麼辦?」我問。
「當然躲在房裡先不要出去呀。」她說。
「奶奶豈不錯愕萬分。」
「對啊,我的小孩是台灣人。嘿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