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什麼,開完會後一群「五年級」、「六年級」生忽然討論起養老的話題,從買保險、購屋、存老本,一直說到養老/安養村。「等我老了,就把房子賣掉,去住不錯的養老院。」某女同事說。「對啊,這樣有個照應,還可以結伴。而且……」有人接著一連串「浪漫」遐想。住不住養老院是人各有志(當然是基於自己還可以自由選擇的基礎上),無需討論。但對於已經很行動派的研究了一些知名養老/安養村狀況的我來說,聽見「不明就裡」的浪漫遐想總是很想不留情的戳破,因為那些「住進養老院就可以怎麼怎麼」的說法,一聽就知道是「不明就裡」的。所謂「不明就裡」不是說那些有口碑的養老院/養生村是騙子,而是自以為那就是晚年的夢土,夢土這種東西本來就是抽象的,哪有可能會因為哪一個財團建了個養老院就能畫一個給你?
以為付錢就能建構晚年的夢想,不如像商人一樣算計著付出多少錢能回收哪些東西來得要緊。有些條件是自己必須先回答的。
譬如包含著醫療照護、拒絕「帶病入住」的養老院,在龐大的預付金額,以及月付金額之下,醫療照護的內容是否合乎自己的需要,提供的醫療品質值不值得信賴,如果自己已經有長期依賴的醫生,會想要轉換嗎?不包含醫療照護的養生村(醫療照護需額外申請、付費,打掃、清潔亦須另外付費),以月租三萬元來說,跟在市區租屋的費用不相上下,住進養生村雖說可以交到朋友、擺脫孤單,但那也是要建立在喜歡交新朋友的基礎上,更不用說「老人」之間交換的「家務事」有時也像肥皂劇,未必人人願意消受……
再來是,搬離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對年長的人往往有不適應的問題;還有,其實老人也許並不希望放眼望去都是老人!之前帶長輩去旅行時就體會到這一點了。「我不要參加銀髮團,全部都是老人有什麼意思?」「我要坐在可以看到人進進出出的位子,這樣多熱鬧!」是生命力吧,我想。雖然知道自己已「日薄西山」,但至少希望「生之活力」在眼前跳躍。
即使到晚年,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瞭解對方能提供什麼,仍然是選擇人生路程的關鍵。
「但是,我想的不是這個。」某男前輩說話了:「到了晚年我想去做一些年輕時無法去做的『危險』活動,譬如跳傘、滑翔翼、高空彈跳……現在因為上有長輩下有妻小,責任未了,根本無法去做冒險的事。這種渴望只有留待晚年,而且萬一如何,就一了百了,反正人世間責任已了,終於可以去完成一些自己的壯志。」
「終於在晚年去完成人生的壯志。」這也真是讓人心生敬意的浪漫。
「但是,您知不知道那些『危險』活動有些有年齡限制?」我說。
「沒關係啊,我可以說後果自負。」
「那您知不知道那些『危險』活動通常是意外險除外項目?」
「……也沒關係啦。」
「又,您知不知道萬一如何,也許不會『一了百了』?」
「……」
「有可能頸部以下全部癱瘓,只有頭腦是清醒的。」
「……」
天啊,我真是個毫無「壯志」又殘酷的女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