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好養了,只要一碗切阿麵或者一個菜加白飯就可以打發,就這麼簡單。」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句話的陷阱呢?旅行聽到這樣的話最讓我頭皮發麻,這其實是「最難養」的宣言,糟糕的是本人一點都沒有認知。「我『只要』一碗湯麵,或者一個菜加白飯。」「只要」兩個字呈現的排他性意義,是國外旅行最可怕的魔咒。「吃什麼呢?壽司?」
「我不吃生的。」
「那湯麵,你說過的。」
「我不吃拉麵、烏龍、喬麥麵。」
「那涼麵?」
「我不吃冷的。」
「那……?」
「這個好了(指著櫥窗),看起來不錯。」
「可是這是牛排,你不是不吃牛?也不吃魚。」
「沒有豬排喔?」
「有炸豬排。」
「我不吃炸的。」
「那雞排?」
「我不吃外面的雞肉。」
……
已經在餐廳街徘徊許久,到底要吃什麼呢?「我最好養了,不過就只要一碗湯麵或者一個菜加白飯而已……唉。」居然在嘆息,但我很想抓狂啊。這些事當然是出國前就知道,因為知道所以出發前一直在「教育」中,還是徒勞無功。「切阿麵」或者「一個菜加白飯」這種純台式的「簡單」食物,一出國門是一點都「不簡單」的。覺得自己很好養是大錯特錯。
所以,可想而知。
到京都,「吃個湯豆腐料理吧。」「豆腐有什麼希奇?」
到大阪,「吃一吃大阪燒吧。」「那種麵糊有什麼好吃?」
到神戶當然也不吃神戶牛,可是,「試試有名的起司蛋糕?」「不吃起司。」
到宇治喝抹茶?「不喝抹茶。」吃宇治金時刨冰?「牙齒酸。」
……
――「我最好養了,只要一碗切阿麵或者一個菜加白飯就可以打發,就這麼簡單。」(真是可怕的魔咒啊。)
難解的是,一行人之中除「好養者」之外,還有「美食者」。每天以尋求當地經典美食為最大夙願,旅行筆記裡只有吃這件事。譬如遊南法回來問感想,說「每餐有紅酒不錯。」遊德國回來問心得,說「豬腳很好,香腸不怎麼樣。」遊英國回來,遲疑許久,彷彿記憶空白的說「想不起來」(可憐啊,因為英國沒美食,所以其他景觀也一筆勾銷了)。
這下可好,「好養的」加上「美食的」,每天一到用餐時間就讓我神經緊繃,一行人走過來晃過去,吃的共識總是困難重重。
我對於食物沒有迷戀也不執著,旅行中的吃對我來說,只是想找個地方坐下來而已。所以實在難以理解可以把時間浪費在「決定吃什麼」的旅行。
「我先去喝個咖啡。等你們決定再告訴我。」我很想這麼說。
可是不行。還是要東找西找、招呼到底。
這就是我的家族旅行。
3 則留言:
唉唉,還真是一點都不好養XD
感覺跟團旅遊比較容易解決一群人吃的問題...
版主回覆:(2010-07-22 12:20:16)
一夥人就是覺得不跟團才能「隨心所欲」呀。唉。
(頭皮發麻)XD
版主回覆:(2010-07-22 12:20:47)
同情我吧。
真想唱一首無言的結局~~ XDD
版主回覆:(2010-07-22 22:53:41)
不過,大家開心就成功了。:D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