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28

「怖い」

「您好。我來為您服務。」不知從哪裡神出鬼沒、冷不防出現的中國店員,以及隨處可見的中文翻譯標語,是今夏去日本在「觀光場域」裡感受到最大的變遷。根據NHK報導,日圓自2009年大幅升值以來至今大約一年,赴日觀光客的人次比起前一年下降了一、兩成之多。這狀況使得不久前才大量興建的東京五星級飯店叫苦連天,只好紛紛推出優惠措施。但因為日圓持續升值物價又沒有下降,依舊昂貴的住宿費讓外國客人裹足不前。

不知是否為了挽救觀光業的頹靡,還是因應當今的中國「錢潮」,總之日本在今年七月開放中國客人赴日自由行的門檻,希望迎接廣大的「新興財神」。其實在此之前,日本境內的中國遊客就不少,因為在赴日留學的外國學生中,中國學生就佔了半數以上,在電車上、路上、店裡常常出現也不奇怪。

不過留學生跟來花錢的觀光客意義究竟不一樣,而也許因為我從2008年以來,去東京就是居留或工作,很少在觀光地區「出沒」,所以對於「觀光場域」的變遷沒有太多感受。但這次家族旅行去關西,走的就是典型的觀光路線,才發現氣氛的不同。

七月才大幅開放中國旅客自由行,發出迎接中國客宣言的日本,的確令人嗅出「準備好了」的氣味。觀光路線、觀光客雲集的地方,不論車站、遊客諮詢處、餐廳、店家……只要聽見遊客說中文,就會不知從哪裡、忽然冒出個會說華語的接待員:「這個很好吃啊,我們自己都會帶一些晚上當點心呢。」軟軟的語調是來自浙江的打工女生。「請問是中國人吧?」大剌剌的豪爽口吻,是北京來的帶位跑堂。除此之外,要作觀光客生意的當地人也顯示了勤練中文的成果:「要帶回去?還是邊走邊吃?」雖然免不了有口音,但大阪人氣章魚燒的招呼語已經非常道地。「請問去哪兒?」歐吉桑計程車司機同樣跟上了腳步。

「賓至如歸」是待客之道,在重視禮貌與觀光服務業發達的日本,這樣的「積極作為」也不奇怪。但我所感受到的卻不僅如此,說是敏感也好,彷彿總是看見在肢體的禮貌與語言的熱情背後,那些被藏住的「冷眼」。

說冷眼倒不是指「惡意」,而是與外表「熱情」有落差的「冷感」。雖說制式化的熱情訓練若登峰造極是可以讓人難辨真假(畢竟又不是要深交的朋友),但那種是否發自內心的迎接與愉悅仍然可以在不經意的表情空檔被發現。所謂「冷眼」未必只是簡化的指向內心其實不歡迎中國客人,而是有更為矛盾、複雜的情緒。連家姊的小女兒都能困惑的提出「我覺得這次來日本玩,他們好像沒有以前親切。」(「以前」是指2006年)

都說小孩的體會最直接,這是沒錯的。因為自由行的關係,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在電車上、公車上、街道上與一般日本人「相處」,以前聽我們說「國語」會投出友善或「無表情」的一般人,現在都不經意流露出「特殊」打量的眼神,只是眼神而已,就足以令人感到差異了。我想,我們都被認為是「中國人」了。

無論如何,現今中國遊客在國外的形象普遍不佳,諸如喧嘩、髒亂、不排隊、囂張等行徑,跟處處「規矩化」的日本社會實在相差甚遠,為了挽救經濟,必須迎接「氣質不良」的遊客「入侵」,心理上恐怕充滿矛盾。不過這還是屬於私人層面的,另外應該還有屬於國家層面的不安。

近年來中國輸入產品的不良,在日人心裡幾乎與「毒物」畫上等號,但事實上日本民眾也知道中國商品的輸入無法抵擋,只能一面消費一面恐慌。加上中日雙方在歷史上的新仇舊恨,民族主義的大旗在中國新世代身上仍然堅固的存在,就算從小受日本流行文化「薰陶」、也許嚮往著日本生活,但這完全是兩碼事。

就像日本作家S說在北京有再怎麼要好的朋友,最終還是要冷不防問一句「你對日本侵略中國有什麼看法?」雖然也不是要考驗友誼,但就是非問不可。這大約也像我們跟對岸的朋友往來,本來好好的,冷不防還是要被說一句「台灣是中國的。」卻明明知道說了也不能如何。

以上情緒彷彿混合而成日本民眾一種負面的、卻無可奈何的「恐中症」,而且普遍存在著。

但這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就在於他們分不出來我們是台灣人,除非有交談的機會。分不出來但還是彬彬有禮,讓你即使看見那種「眼神」卻也無從表白。

在奈良的遊客中心,迎向我們的是一位說著流利英語、舉止優雅的六十多歲男性,後來也用日語交談,然後跟我說這裡有「中國語地圖」以及「台灣話地圖」。「台灣話?」我很疑惑。「是啊,我們有。」他笑,然後給我一份。我一看有點錯愕,因為那是「繁(正)體中文版」,他讀出我的表情,問:「這不是嗎?」手上另外指著簡體字版,說:「這是中國語對吧?」

有時候在外人眼中,很多事情的分辨忽然很簡易,我想他的理解應該是「這是惟獨台灣在使用的語言,不是台灣話是什麼?」不過他的理解有一點錯誤,因為這是台灣獨用的「文字」、不是「語言」。我也試著很簡單的告訴他這不是「台灣話」,這是「在台灣使用的中文字,但發音與中國語沒有不同。就是同一種語言。」「台灣話=中國話?」他一定出現這種困惑,我知道。但也只能如此。

倒是計程車司機超有概念,問了一句「請問去哪兒?」之後知道我們從台灣來,與家父一見如故(?),放鬆(放膽)滔滔不絕聊起來。說起中國,幾句話裡夾了四次「こわい」(可怕)。當然,台灣人對於日本人來說,形象是相對親切而正面的,不過這樣的形象其實還不足以自我膨漲。

做為觀光客,除了旁觀與感受,並不適合去評論/附和什麼,雖然那些對於中國的害怕我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我更為清楚的是,並不是人家對於中國害怕,就會選擇跟你站在一起。

喜歡或討厭,那些情緒上的抒發,也許在感情的連結上有重要的意義,但在國際勢力的角力場上,經常沒什麼重量。



gold coast office lease
gold coast office lease Counter

1 則留言:

翔 提到...

這樣的情況跟香港真像,需要大陸客來振興經濟,又討厭其較低的文化水平,目前台灣也有這樣的趨勢。那就決定去日本的時候要穿著印有台灣地圖的T恤或戴著某政黨的帽子好了 >>> 這才こわい! XDD 
版主回覆:(2010-07-29 21:03:20)
嗯,其實有點不太一樣。
日本因為注重禮節的傳統,基本上還是很有「以客為尊」的服務品質,周到而不外顯高姿態。
可是「香港風」不是這樣,之前說是英國殖民地,但是我覺得並沒有感染到真正的「紳士風度」,使得有些自識高人一等的睥睨反而顯出文化的薄弱或粗糙(雖然英國人的驕傲也隱藏不了,卻還是有種文化的底蘊)。而且香港也已經是中國,跟日本與中國的「國與國」不一樣。心理的矛盾也不同。
至於台灣,大家可以各自檢視了。

「穿著印有台灣地圖的T恤或戴著某政黨的帽子」→以這種形象去旅行,到哪裡大家都敬而遠之吧。哈。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