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21

口袋名單

以前收到陌生人的求職信(電話)的時候,總是覺得彆扭。一方面覺得這個人不分青紅皂白的把求職訊息「丟」到我這個在權力中心根本無足輕重的人身上,有種「亂槍打鳥」的不專業;一方面覺得就算是求職多少也要有點「分寸」,莫名其妙的裝熟,或近似卑躬屈膝的「示好」,都令人不舒服。但現在收到這種求職信,除了相同的反應,則多了一些體貼,我想去體貼求職者對於求職的惶然與躁進,體貼求職者那種想要「搶到」這份工作的心情(雖然未必加分,但也不會扣分。儘管我的加分扣分也沒什麼用就是),特別是在職場多年以來,看見徵才背後經常有「口袋名單」之後。

最近有個廣告以求職為主題,應徵者一坐下,秘書就立刻洋洋灑灑跟主管背出此人的裙帶關係,後來出現個「毫無關係」的求職者,送上的是一連串的專業證照,因此得到賞識。廣告重點當然是在投考專業證照的必需性。但真實情況卻往往是證照再多也不敵有「裙帶履歷」的人,特別是在職少人多的情況下更是明顯。

我目前待過兩個正式的工作單位,兩個求職時我都不在本來的「口袋名單」內。第一個投了履歷在快要「開工」時才忽然通知我,報到時才知道那些原來就在「口袋名單」裡的人早在兩個月前得到聘書,然後到外國進行快樂的「職前度假」了,我這個缺額是因為有人意外離職,怕工作開天窗所以趕快補人。上班後才知道在這裡工作的人幾乎都有「裙帶履歷」,包括政治的、家族的、師生的、同學的,或者密友。

第二個工作,也不在口袋名單內。是因為當時的主管擔心核定的名額沒有聘滿會被上級收回,堅持主張多聘,所以才「勉強」聘了我。之所以「勉強」當然不是跟我有什麼過節,而是怕一旦聘滿,就沒有名額留給明年的「口袋名單」了。

我想,那個求職廣告要搶的也許就是這種「意外名額」吧。我當然沒有專業證照,我這個領域也不流行,要說跟專業證照有相同效果的也許是我的學歷,在措手不及的狀況下,「裙帶履歷」還來不及出現的時候,就從學歷排名下手也不奇怪(不然大家幹嘛拼死拼活要考上頂尖學校)。

但職場緊縮,人浮於事,這種「意外名額」的出現愈來愈少了。我對於「口袋名單」內的人沒甚麼偏見,但對於有「口袋名單」這件事還是無法適應,總覺得不能這樣無視於其他應徵者的心意。在我這個行業,「口袋名單」幾乎經常可見,只是不能說而已。說起來「推薦名單」和「口袋名單」看起來不一樣,其實卻只是一線之隔,前者是合理的公開作為,人才推薦誰云不可,但曖昧在於「如何推薦與運作」,這就是「口袋名單」的關鍵。

權力中心的運作有細膩也有粗糙的,但不知為何我總是能察覺,不過不會說穿。因為不會說穿,面對權力中心在我面前的說詞時,心裡總是會浮現:「別演了,你當我是笨蛋嗎?」的OS。

我這個單位比起其他「競爭激烈」的地方算起來已經是非常求職透明化了,雖然我也經常準確的知道何時有「口袋名單」,何時沒有,口袋名單內的人是誰,「裙帶履歷」又是什麼,但我絕對不會把「帳」算在這些人身上,覺得他們之後必須「償還」什麼。

當有「口袋名單」出現的時候,我對懷抱著希望投來履歷的人深深不忍,雖然這也許是求職者進入職場本來就該理解的「潛規則」(我自己也深深理解,所以對於自己不是「口袋名單」這件事從來沒有心生不滿),因為這樣,所以我對於那些「亂槍打鳥」的不專業、莫名其妙的裝熟、卑躬屈膝「示好」的求職信,有了額外的寬容。

雖然我的寬容,或者體貼,並沒有實質上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