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1

人生的視野

去看齊老師的時候,聊到某知名台灣文學旅美學者幾年前離開紐約某大、到哈佛任教的往事。雖然某大曾透過老師遊說這位學者留下來,但是老師當然不會干涉這件事。後來問起來,學者只跟老師說:二者也很難比較好壞,但覺得在哈佛走路的時候,碰到的人和某大不一樣。老師說,就這一句話應該解釋了全部。

這個話題在當場沒有繼續,但一直深深留在我的心裡。「在哈佛走路的時候,碰到的人不太一樣」,所指的不一樣,意義自然是正面的,其實就是一種視野,他所想要的視野。

家姊的小孩終於來到中學階段,準備開始六年的漫長學業競爭。為了選擇私校或國中,參加比賽或技能活動,家長之間有說不完的資訊。然後,提到了「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說法。「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俗語當然是建立在「牛」比「雞」高等的基礎上。也就是說,老是在A級學校敬陪末座,不如在B級學校遊刃有餘,這樣也許小孩會自信、輕鬆一些。

因為不是家長,也毫無教育興趣,以上的討論與我不太相干。但所謂「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說法,卻讓我忽然想起那位學者「在哈佛走路的時候,碰到的人不太一樣」的話。我想,如果只能選擇「雞首」或「牛後」,我寧可要「牛後」。因為我希望看見比自己高的視野。

事實上我也真的都是「牛後」,雖然從小到大都在一流的學校就讀,卻從來沒有特別傑出,我永遠看見「天才」型的同學在我前面跑來跑去,永遠發現自己無論如何都追趕不上。面對壓力是痛苦的,懷疑自己也是痛苦的,但成長本來就是艱辛的,我一點也不希望自己活在「你是最棒的」假象裡,因為那會阻礙我看見更高的視野。

我覺得我可以自我理解所謂「在哈佛走路的時候,碰到的人不太一樣」的理由。如果我是八十分,我希望能到八十分以上的世界去看看,看見自己不足才有前進的機會,這是一種人生視野的渴望。有機會看見這麼多優秀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真意;有機會跟這些人相處、對談,也才能激發自己的潛能,並看穿有些「天才」在性格上的缺陷。(當然,這位學者的理由不會跟我一樣,應該是建立在一個可以「英雄惜英雄」,可以「菁英對話」的層次。)

人生的視野變高變大,看待人、事、物的眼光也會隨之增強。進入職場之後,更能成為對應人際關係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能明白「自己的位置」。面對別人的謬讚不會沾沾自喜(因為清楚自己的能耐),面對他人的自我誇耀不會被矇蔽(因為看過真正的「高度」),然後誰的發言「有料」、「無料」也盡在眼底。

這些東西在求學歷程中也許還無法真正感受,畢竟十幾歲的時候,大部分人生都是被大人支配的。我們被要求往上邁進,取得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日子過得壓抑苦悶,過程中很多人感到承受不住。覺得只要停在這裡就好,覺得只想留在「小於或等於」自己世界,不想高攀「大於或等於」自己的世界。

可是總有一天,人會為了自己想要看見的視野,拼命努力向前走去,這才是無法阻擋的動力。可是這個動力,會在幾歲的時候領悟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