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 coast accountant Counter
日本有所謂的「家庭餐廳」,多半連鎖經營,像台灣也有的樂雅樂、Skylark等也是。最近有人問我:「樂雅樂為什麼是『家庭餐廳』?它的價位並不便宜啊。」其實家庭餐廳雖然相對而言經濟實惠,並不是代表價格一定「大眾食堂」化,還是有等級的差別,樂雅樂就是層級稍微高一些的家庭餐廳。家庭餐廳其實就是可以全家大小光臨、無拘無束用餐的環境,而且營業時間很長,村上春樹寫《黑夜之後》就是以在家庭餐廳深夜未歸的高中女生為基礎。在家庭餐廳可以「很自由」,娃娃哭鬧的、小孩互相吵架、四處奔跑、打翻飲料或碗盤的;中學生聚會、溫書;家庭主婦閒嗑牙等等……都可以。大部分都會提供兒童玩具或小畫具,也都有自由取用的冷熱飲自助吧,是讓闔家用餐輕鬆自在的地方。
在台灣也許難以理解家庭餐廳的功能,因為以上我所敘述的狀況,除非是在五、六星級以上飯店的高級餐廳,或是媲美米其林層次的高檔餐廳,其他幾乎每家餐廳都可以這麼「自由自在」。但在日本並非如此,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差異與尊重,反映在包括餐廳在內的各種公眾場合,也就是說,屬於「家庭間的吵鬧」是私領域的事,沒理由要公領域的所有人一起承受。
我在一般日式餐廳吃午間特餐時,曾碰到隔桌年輕媽媽帶著哭鬧不休的小孩,用餐客人開始顯露出不悅的神情,因為店員不處理,忽然有用餐的長輩起而指責媽媽態度不對,年輕的媽媽才趕快抱著孩子出去。餐廳恢復安靜後,客人都認同長輩的舉動,不滿店員的「怕事」。(2007.8.15〈吵〉)
「妳要在小孩的哭鬧不休下用餐是妳的事,為什麼我們必須陪妳一起?」這無關同情心,而是公領域的意識,因為其中或許也有好不容易暫時脫離家中的吵鬧,想來吃一頓「安靜」午餐的媽媽啊。大家都付費來享用公共領域,誰都不應該破壞。因為有家庭餐廳可供選擇,並非「走投無路」的可憐。相對的,如果在家庭餐廳用餐,就不能抱怨可能有的吵鬧,這就是社會的「規則」。
在東京時,我常在大學區附近的家庭餐廳用餐,但假日就不去,因為真的很吵。初到時曾經在星期天去過,一進門就有點「震驚」,平日還算「清幽」的空間,不僅大桌已滿滿圍聚補完習一起來吃飯的學生,旁邊也有剛打球來補充體力的小孩,空氣裡瀰漫著年輕的汗濕氣,以及永遠上緊發條的笑鬧活力,四周嗡嗡嗡彷彿懷疑自己大約染上耳鳴無法復原。

還有一次空間則是充滿媽媽小孩的「親子組」,坐在哄小孩吃飯的、調停小孩吵架的、制止小孩亂跑的、督導小孩寫作業的「真實世界」裡,想要「老僧入定」不僅不可能,好像還有點不道德……

後來跟Y聊到這件事,Y說真希望台灣也有這樣的餐廳意識。原來有一回Y跟朋友吃飯談事情,朋友忽然帶著三歲小孩一起來。「這也沒關係,但重點是三歲小孩一直不受控制的在餐廳尖叫,後來還一邊叫一邊繞著別人的座位跑。」Y因為注意到其他人困擾的眼神,感到不安。她朋友卻無動於衷說:「沒辦法,我管不了他,隨他好了。」但是Y卻坐立難安,提議下次再談吧,兩人便結帳離開。
「『隨他好了。』這句話在家裡說可以,在公領域說有點怪。」Y這麼認為。還有一種情形是家長以大聲斥責小孩作為教養的責任,結果是大人小孩一起吵,完全無濟於事。所以倒希望餐廳能有區分,告訴哪些人可以在哪裡用餐,這樣才能「各得其所」。
不過,我想這也許是一種社會風格,不是靠餐廳可以處理的,而這種「亂七八糟」的社會風格,有時還被認為是「台灣生命力」的活力展現,被津津樂道著。
1 則留言:
經過了你的說明,
我才瞭解到原來那些餐廳的文宣上
所寫的「家庭餐廳是讓人闔家享受歡樂」的意義,
就是因為日本的民族習性,
所應運而生的一種大眾用餐場所。
的確日本人在各方面禮節,
確實嚴謹地區分公私、尊卑、親疏關係,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人極富禮貌的一面,
也很羨慕那種令人愉悅的應對氣氛,
但我覺得重視這些禮節,
大概也算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包袱之一吧?
因為他們即使再生氣,
講出來的話就是不能像台灣人罵三字經、幾字經
一樣地豪爽、過癮;
就算科技多麼先進、產業多麼發達,
人們在公共場合如果不遵循某個「規範」來行止,
照樣可能遭受到排擠或斥責,
這樣對習慣我行我素的台灣人來說,
想必是非常大的壓力了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