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9

安慰的語言

繼之前說近兩個月讓我有點煩之後,身邊的訊息似乎也不是太好。譬如前幾天才正看新聞得知曾經非常熟悉的朋友高齡早產的「緊急」狀況,而家姊的小孩一直在旁邊喊肚子痛,從胃部痛到右下方時,還在診所工作的姊夫要小孩立刻去急診,謹慎的判斷果然沒錯,是小孩比較少發生的闌尾炎(盲腸炎),需要立即手術。(至於急診室的狀況,以及如何能順利開刀、並且有好的照料,就不提了。)

小孩是十二歲下星期即將畢業典禮的小六生。聽說要開刀,眼淚就流下來,但推入手術室前收起眼淚和麻醉師的對話實在讓我刮目相看,譬如非常小心的確認自己體重,因為這跟麻醉劑量有關(簡直懷疑她是不是偷看了《醫龍》);又譬如問到需不需要麻醉插管(她媽媽還跟她說不用,只要打針,結果還真的需要);另外,還問到小孩得闌尾炎不是極為少見(成人大約7%),為什麼她會這麼「幸運」?以及,問到使用內視鏡手術和傳統手術的差別(因為她爸爸和主刀醫生討論後決定使用傳統手術),還有術後需不需要做疼痛控制等等。

手術後從恢復室被推出來後,有點虛弱但沒有喊痛,還給大人們一個安心的笑容,護士阿姨都很稱讚。結果到了病房就哭了,不是因為手術,是因為知道被取消下星期畢業典禮代表全校畢業生致詞的資格。致謝辭都準備了也背好了,雖然到時已經出院可以參加,但之前無法參與典禮彩排,所以就被候補取代了。

阿公看她哭得傷心就說了句:「哎呀,什麼致詞的沒什麼重要啦,身體比較要緊。」這種安慰話雖然不太有創意,卻十分尋常。但是小孩除了傷心還覺得委屈了。大人更不解,就不耐煩:「這有什麼好哭的!」

但我知道,「什麼致詞的沒什麼重要啦」這句話很傷人吧。旁觀的我忽然想著,那些「沒什麼啦」、「想太多了啦」、「這是芝麻小事吧」等經常出現的安慰語,其實是以貶抑、輕視對方在乎的事情作為基礎的,貶抑這些事,希望對方看開、不在乎,達到安慰的效果。

仔細想想,這種經常使用的安慰只是站在安慰者立場的「方便語言」。那些讓人傷心的事正是當事人覺得介意並重要的事,貶抑、輕視那些事豈不是在忽視當事者的感受?或者,否定他的人生?那些沒有辦法找到出口的心情還是找不到出口,最後只會隱藏起來不願意讓人看見而已。

我們希望自己如何「被安慰」呢?聽到「沒什麼啦」、「這是庸人自擾啦」的話會不會就此釋懷?還是會生出「其實別人什麼都不明白」的哀傷?

那位曾經很熟悉的高齡產婦說,之所以之前不說自己的「病情」,是因為「說了別人也幫不上忙,自己可能還需反過來安慰朋友的情緒」。雖然不知實際的原因,但其實也顯示了,大部分安慰者的關心還是只能從自己的眼光出發,消極的就使用「方便」的安慰語,完成自己安慰的責任;積極的就大談自己的人生經驗,想把自己的人生觀硬套在對方身上。

無論那一種,都讓當事人感受了善意之後,卻更想躲藏。



1 則留言:

笨狗 提到...

是的,若安慰不能從「聽者」本位出發,那還不如靜靜的陪伴有用。

「好為人師」是人類根深柢固的習性,即使是(自以為是)善意的,也很少能幫到別人。

安慰很難,除了要有純淨的意念外,還要有能讓聽者接受的智慧。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