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9

戒斷

從上星期發現我的心悸不是「感覺」,而是有心律不整的症狀後,在等待進一步檢查之前,姊夫建議我先做一些生活上的調整。除了病理上的問題,菸、酒、咖啡因,生活作息的不正常、壓力等,都有可能造成影響。其實對於食物,我幾乎沒什麼依賴的,許多被視為「美食但不健康」的食物,如油炸物、碳酸飲料、果汁、餅乾甜食,以及有人工添加物如味精代糖奶精等外食,我完全不喜。菸酒不沾,咖啡可喝可不喝,唯有茶,似乎是伴隨著工作從早喝到晚。

那麼,我需要戒斷的,應該只有茶了。還有,戒斷深夜的作息。

困不困難呢?原本我以為需要適應,畢竟是長久以來成為「生活一部分」的東西,所以先有了心理準備。沒想到不是這樣,我沒有適應不良,也沒有慾望,不喝茶也就不喝茶,彷彿我從來就沒有在喝茶一樣。而本來手邊趕著進行的計畫,說放下也放下了,也不會再去想。

但是「沒有適應不良」,其實讓我有點驚訝,原來、原來我不需要「戒斷」,因為沒有「依賴」。――我本來就知道自己從不迷戀任何人事物,但那些看起來已長久存在、自以為已成為「生活一部分」的東西,居然可以如此簡單、並毫無眷戀的、讓它不著痕跡消失。忽然覺得自己還真是「無情」。

去年剛從東京回來的時候,我曾經思索過相同的事:
――這三個月來,食衣住行上讓我「想念到受不了」的東西幾乎不存在。以「感受層次最低也最直接」的食慾來說,台北豐富小吃裡的多樣食物,豆花甜湯冰品、滷味麵線臭豆腐、肉圓蚵仔煎甜不辣,或者蜜餞零食牛肉乾等等,我也有常吃╱愛吃的,之前經常聽居外歸來的人們說著如何如何嘴饞什麼食物,原本也想藉此考驗哪些是我的最愛。但出國後才發現,這些就算徹底在生活上消失,我也很「無感」。然後回來了,在路上看見了,又開始吃,也很津津有味。(2008.10.5「人生的解藥」〈生活的依賴〉)

當初認為也許是因為三個月的時間還未漫長到受到考驗,但現在看來似乎不是這樣的。仔細想想,對於討厭的事物我可以很清楚,但對於被問到「最愛」的問題總是很困擾,最愛的演員最愛的歌手最愛的作家最愛的一本書最愛的人……?「最愛」的事物隨著人生的階段在替換,好像喜歡是喜歡了,但要離去也很容易放手。一種附有「沾黏性」的喜歡,彷彿是人生無法忍受。

上週M從杭州回來,我們聊起生活和我的心律不整。我笑說現在注意猝死的新聞,第一個念頭就是覺得應該趕快去整理一下自己的東西,該銷毀的就銷毀。M也說是,但哪些該銷毀?是日記嗎?還是書信?

我才發現,其實我早就銷毀很多東西了。也才記起,隨著銷毀日記或書信那時,也銷毀了曾經拖泥帶水的自己,開始了更加「獨立」的人生。M說以前搬家時她也毀棄了一部分的日記,因為看了看後覺得「真是無聊」。看來我們看待「人生紀念品」這種東西都很「輕鬆」(或「輕蔑」)。

所以,人生逐漸沒有戒斷不了的依賴,會不會也是離開青春走向成熟(或衰老)的象徵,可是,M說:「糟糕的是我的朋友之間,還有人心智一直停留在青春期。」為什麼說「糟糕」呢?想想看,皮相已經衰老,心智還如同青春期一般迷惘,多混亂。

如果人生沒有需要戒斷的東西,好還是不好?我不知道,也許我應該試圖留住、或相信「具體」的永恆。
人生解答不是別人能給的,我只是希望能非常誠實的而透明的,面對自己性格上的缺陷,或者優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