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日劇開始在預告最終回了(雖然我一部也沒看),想起剛來的時候才遇上春季日劇最終回的,我果然在這裡要待上整整一季了。
離開這裡之後我會想念什麼?是校園、大學路、坐落在高級住宅區的住處,還是那個咖啡店的轉角?我也不知道。也許回去之後沉澱再沉澱,真正存在我心中的片刻才會逐漸浮現。進入九月之後,我又回復到六月初至時的狀態:漫步、閱讀、書寫、冥想。在回去之前,不再「工作」。日子彷彿總是這樣:放鬆、緊繃、再放鬆,不停循環。卻也一次次讓我體認:放鬆的愉悅有一半要靠通過緊繃的考驗來完成。於是,為了「不做什麼事也能心安理得的痛快」,還是得「先做點什麼事」才行。
不為旅行、不為工作,對我來說,這次的時光只為了「生活」:異地的生活、一個人的生活、一個人的異地生活。彷彿也是人生的預習。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一直在為自己做人生的預習。很多事都跟自己說:妳必須事先面對,因為遲早會在人生中發生。當然,人生豈能真正預習?就像課業預習並不保證考試能得到滿分,但至少希望能有一點心平氣和,保持一點人生的餘裕。
我知道自己遲早必須一個人生活,就是沒有親人的、一個人生活(如果生命沒有意外),也許不只我,很多人都一樣,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到那個時候,自己的人生也大部分進入了中、晚年,不再力氣充沛、不再充滿憧憬,對人生的期待會是什麼?
平日的白天帶著書去咖啡店的時候,我的「左鄰右舍」幾乎都是老人。男性或女性都有,不是呼朋引伴去聊天的,多半都是自己一人,花白的髮、老花的眼鏡,一杯茶或咖啡,安靜的閱讀一本書。不管是專賣店、連鎖店、速食店,大家都很安靜,就算聊天聲量也非常小。坐在這樣的環境中書寫或閱讀非常舒服,看著老人們用閱讀來「使用」時間,也讓我感到悠然。
安靜的,但不是空洞的。
預習一個人、沒有「親朋好友」生活,我發現自己比自己想像的還要獨立,也能從容自在。
已隨丈夫移居大陸的M,幾天前來信說,這次返台要回大陸時,看著母親送她去搭車,心裡覺得挺難過的,但是也知道,在逐漸習慣大陸生活之後,幾乎是不可能搬回來了。
剛好這時父母來東京,帶著他們玩了幾天,在機場送別時我也忽然有點難過,覺得人生不過就是如此,他們老了,日後逐漸要陪他們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然後自己的生命也走向晚年。
像我和M這個世代的人,當學生的時候是老師最偉大的時代、當老師時是學生最偉大的時代;當小孩時是父母最權威的時代、當父母時是孩子最自我的時代;當顧客時是員工最兇的時代,當員工時是顧客至上的時代……然後在下有小的、上有老的最吃緊的時候,又是中年資遣最無常的時代。
時代如此翻轉,又何能做人生的預習呢?對我來說,預習的不是外在情節,而是內在強度。什麼「明天會更好」這種不切實際的場面話是說給別人聽的,就是因為「明天不見得會更好」,所以需要預習,預習面對、預習心情、預習轉換,然後在人生的彼方真的遇上時,多少給自己一些堅強從容的力量。
我也許會想念這幾個月的自己,想念某個轉角,但是並不留戀。時間到了,就帶著所有的「預習」,走向前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