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30

總是五個人

\為什麼總是五個人呢?日劇似乎每隔幾年,就會推出關於大學生的成長故事,譬如1993〈愛情白皮書〉、1995〈在燦爛的季節裡〉、2004〈Orange Days〉,到最近的2008〈蜂蜜幸運草〉等。大學生的尋夢、徬徨、戀愛、跨越、成長,雖然時代不一樣,但這種既熱血又感性的青春故事,卻一致伴隨著每個世代。但是,為什麼總是五個人?「明日希望會」有掛居、成美、星香、取手、松崗五個人、醫學院實習小組是五個人、「橘子會」裡也是五個人,然後〈蜂蜜幸運草〉美術大學裡的死黨也是。

到東京來之前胡亂塞了些日劇DVD在行李。說來好笑,明明到了日本還帶日劇DVD,不過,那只是打算在不想費力聽日語時用來消遣用的,所以也不特別挑剔,其中就有也許在台北不會去看、距我的世代已十分遙遠的〈蜂蜜幸運草〉。

不知道是我的「青春」已經離開太遠,還是拍攝或演員的問題,看來總是不關痛癢(老是覺得成海璃子雖然年紀輕輕,卻已有了成熟的氣質,和小育這個角色的純淨羞澀不一樣,特別是靦腆的笑容,有種「盡力純真」的勉強,令人對這個角色和這個演員充滿尷尬和「不忍」),所以除了平井堅的歌聲出現還能觸動我的心弦之外,就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看著。

可是一個月來安靜生活在大學校園裡的我、處在彷彿青春世代一直持續的世界裡的我,不知不覺被整個環境和這部戲,拉入自己的大學世代。特別是因為,五個人的組合。

以戲劇的觀點,五個人是最好的搭配吧,三人太少激不出火花,七人太多故事反而分散(像〈天體觀測〉、〈壯志驕陽〉的人數多,都是從出社會之後演起了),四人太容易成雙成對,無論衝突或圓滿都太過單一,所以五人不論三男二女、三女二男,向內向外延伸,都有很好的著力點。

五個人可以成為一個圓,但切兩半時總有人會「突出」或落單,好處是不會形成「小團體」,投票時也一定會分出勝負,但微妙的情緒總在這既圓滿又不平衡的狀態下擴散,生出火花來。

戲劇的安排可以經過算計,但在真實的人生裡,為什麼也是五個人?

我的啟蒙劇是〈愛情白皮書〉,因為離我的青春世代最為接近,至今聽見藤井郁彌所作的主題曲還是會起雞皮疙瘩。最為接近當然是因為年代的問題,那時我剛剛離開學生身分,對「一切」記憶猶新,這齣戲好像帶著我把學生時代從頭到尾回顧一遍一樣。幫不再回頭的我劃上一個深刻的句點。

五個人的、社團的、學業與感情的,交錯著、煩惱著、困惑著,想要飛翔的、想要抓住的,如此幼稚而純真的種種,讓我在看著〈愛情白皮書〉時有真真假假的陷入,因為陷入的關係,我一點也沒有意識到飾演取手的木村拓哉因為這部戲大紅大紫。「取手?」我很迷惑,那個人重要嗎?

其實過了這麼久之後,不僅是「取手重要嗎」的問題,而是所有的都不重要了。不重要並不是沒有價值,價值是一直存在的,存在於生命的某個階段,使那個階段因此而飽滿;所謂不重要,是因為自己並沒有被困在那個階段,能站在前方輕鬆的看待過往。

那個過往有種迷濛的色彩,因為在某一個時空中相遇,覺得彼此如此重要,但終於分手走向未來的人生,各自擁有海闊天空後,才發現彼此原來如此不同,連再見面的環境和心情都不會出現。

「當時五個人怎麼會在一起?」這個問題沒有答案,也許就是「青春」的註腳。也是在那個階段除了追求學業、理想等「正途」之外,必須要有的、莫名其妙的美麗。


2 則留言:

喬伊 提到...

我一點也沒有意識到飾演取手的木村拓哉因為這部戲大紅大紫。「取手?」我很迷惑,那個人重要嗎?-----
我也曾有這樣的迷惑,想不透為什麼他暴紅。
一進入局裡就開始忙,忙到今天才突然意識到,電腦還可以用來做公文系統和會計系統以外的事。而之所以突然「有意識」,也是因為今天起一連五天到台中豐原的荒山上研習。山中日月長……,長得我有空思及昔日「人間」的種種。
                 前陣子在地獄修煉,現在則快樂似神仙的喬伊

yhh 提到...

看到「快樂似神仙」的喬伊,覺得好棒啊。
畢竟最近沒什麼好新聞……

看來新工作雖然忙,可是愉快,我完全能體會。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