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ld coast accountant Counter
一邊走一邊就出汗了,即使是在四月的京都。
木津領著我們去京大人文科學研究院舊館,在太陽底下爬了一點小坡,一陣悶熱上身,有點夏季的預告了。我問木津:「春天還是遊京都最好的季節吧?夏天太過溼熱。」「是啊。夏天的京都連我都受不了。」木津從小在京都長大、求學,之後工作、作研究都在京都,是「標準」的京都人。
「那冬天的話……」「冬天很溼冷啊,寒風蝕骨,連窗戶都擋不住。不過,冬天的京都倒是很……」「很京都。」我接著說。木津笑了,說是啊是啊,冬天的京都就是很「京都」。
到底是什麼呢?其實也說不清楚,總覺得黏膩啊熱鬧啊什麼的不像是京都,因為賞櫻賞楓祇園祭,整個京都充斥太多外來遊客了,只有「什麼都沒得看」的冬天,才還給京都一個原來的樣子,看見尋常人在過尋常的京都生活。說是靜謐、或是空寂、或是沒有心理準備的人要慨歎一聲「無聊」,好像都可以微笑點頭。
但春遊京都的確是好時機,即使是櫻花謝了也沒關係。櫻花謝了所以遊客變少,開學日之後學生們紛紛回到學校,中學生則是春季修學旅行的開始。到處都是穿著水手服拿著手冊,團體或三兩成群的學生,忙著參觀蓋「見學」戳記。風和日暖,加上生氣勃勃的青年學生,是京都的春遊熱鬧。
事實上,我很怕「熱鬧」二字,這二字在腦海中連結的畫面經常是「庶民性」的混亂,譬如燈會熱鬧、廟會熱鬧、過年熱鬧、蜂炮熱鬧……幾乎跟吵雜、推擠、髒亂、焦躁連成一氣,雖然置身其間大喊大叫一番也是痛快,但仍抵不過速速逃離的念頭。
我也許要承認我的「庶民性」很低,但到京都才發現「庶民性」的熱鬧不等於混亂,也有「庶民的質感」。學生群幾乎無所不在,也都彼此活潑談笑不死板,但不管有多少人,就是不會有令人走避的高分貝。清水寺到高台寺的東山散策道滿滿的遊人,「真假」和服仕女錯雜其間;宇治平等院參道上品著宇治茶、舔著抹茶霜淇淋的大小家族們,人足雜踏、熱鬧紛紛,但是心平氣和。
是的,心平氣和的熱鬧,是京都熱鬧的氣質。所以就算每次都要擠上像沙丁魚罐頭般的公車,心情似乎也不會焦躁。 你知道準時的公車會按部就班的帶你到站,然後慢條斯理的等著後方的乘客慢慢挪到前門下車;你知道就算團體參觀人群已經排隊在門口,還是會有不受干擾的個人參觀專用入口在旁邊等候;你知道依賴路上運輸的京都交通在假日必定更加混亂,但每一個路口、站牌下永遠有訓練有素的專員在負責引導……
人很多、車很多、很熱鬧,摩肩擦踵,但是心裡一點也不擔心、不焦躁。是因為人的氣質嗎?不盡然,因為外地遊客、學生還是很多。那是因為京都?我想是的。第一次,深深感受,每個城市都擁有自己的魔╱魅力,走進那個城市,人便不由自主的,被城市的氣質感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