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工作的關係,閱讀變成常態。但是「必須╱應該」讀的書,和閒來想要「亂讀」的書畢竟不一樣。所以,我有工作的書櫃,也有「閒書」櫃。前者都是「本地」書――從經典書到網路作品都有,「需要」超越「喜歡」之上,但若有二者合一,便會小小竊喜。那閒書櫃呢?有村上春樹、吉本芭娜娜、江國香織、山本文緒、大江健三郎、妹尾河童、川端康成……也有「哈利波特」系列、「達文西密碼」和「B.J單身日記」……閒書櫃的書就是不需交代任何理由,依照身為讀者的嗅覺與心情,高興的說「我要看」的書。
長久以來的習慣,每星期或每月去書店看看出版的新書,有時也買買閒書。因為地緣關係,大多去誠品,有時也去紀伊國屋、金石堂。雖然早就觀察到文學翻譯書逐漸佔領出版市場,但前幾天站在各書店文學類書推薦╱排行╱書店嚴選等櫃前仔細端詳,發現大半是翻譯書的天下時,心裡還是小小震撼。
不談什麼文學出版業蕭條、行銷策略的問題。我認真回想自己近年來買過的、想讀的「閒書」,除了工作需要之外,還真少有本土作家的作品。看看自己的閒書櫃,再看看網路流行的閱讀串聯活動,那些被填進最想看/最值得看/最想珍藏/影響最大……框框裡的書,不論稱不稱得上經典,仍然是強烈的「國際化」。
所以,這具體的行動是不是說明了一切?――不是沒有買文學書的人、不是沒有讀小說的人、不是沒有看大部頭作品的人、不是沒有「網路文學」之外的閱讀人口、也不是沒有「識貨」的人。
去S國訪友時,被託付帶點精神食糧過去。「就是閒書,還有DVD。」朋友說。
我知道那個意思,朋友應該跟我一樣,有時被「應該」的書弄得很窒息。所以像透氣一樣,陸續從我這裡看了一些日本小說,有次忽然說:為什麼台灣的作者總是有種「被困住」的感覺,日本(或其他)作家的作品似乎就不會有?
我和她都算是創作者,所以也明白這話裡的意思,不是質疑而是共同思索。但是,為什麼呢?從何時開始,閱讀台灣小說家的作品已少有愉快╱驚喜的經驗,以痛苦餵養讀者來展現莫測高深(所謂愉快不是喜劇情境,而是一種心緒釋放的飽實),大家比賽誰被歷史困住、誰被自己的家族困住、誰被糾結不堪的回憶困住,然後比賽誰把壓力送到讀者身上——這並不是題材的問題,是書寫層次╱境界的問題(即使是「大眾」文學,也有大眾文學的境界)。
如今在文壇立足兵分兩路,一邊由仍然封閉的文化圈名人背書、推薦,然後被「文學品牌」接納;一邊在網路流竄經營,終於養出一批讀者變成「草莽英雄」,霸氣的叫囂著。但是為什麼,這兩者雖然會出現在我的工作書櫃,卻逐漸減少、或難以進入我的閒書櫃?
或許,也進不了許多人的閒書櫃。
我在閒書櫃放了不少同世代的國外作者系列作品,我想看看屬於同世代的他們,持續創作了什麼,在作品裡開拓了什麼樣的世界,用以回視身為讀者╱創作者的自己——畢竟是在同一年出生的啊,讀後心情往往悸動不已。
我們的小說如果締造不了創作的高度,就從好好寫一個故事、真正動人的故事開始,不行嗎?好像連這樣也很難找了。那麼,最難堪的其實是,每年前仆後繼,為了畢業連「雞毛蒜皮」都拼命去「研究」的人,真的很想問:究竟是想研究什麼呢?
1 則留言:
哈哈~這篇我上次沒回應嗎?
還是我打完忘了送出~哈哈哈
不過我最近開始有看書了耶
書名是:「中國童話寓言故事」(好像啦)
哈哈哈哈,可見真不愛看書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