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21

前方

我對過去沒有什麼「依戀感」,很少回頭,只想看著前方。對於已經說再見的種種人、事、物,如果不能一起走向前方,或者在前方再度相遇,那麼過去就是過去了,所以也很怕和「被過去困住」的人反覆敘舊。像我唸過的學校,不說國小、國中、高中,即使是大學,畢業之後,除了偶爾路過,我幾乎沒有回去過,不曾再逛過那個校園、不曾去裡面找過舊識、也沒有參加過同學會。

那天C說搬了新家,邀我去坐一坐:「就在辛亥路上,星巴克旁邊的大樓,離妳工作的地方很近。」

舊屋新裝潢,內部很寬敞舒適。位在十三樓的視野非常遼闊,客廳的一排大窗正對著大學校園以及遠方的五指山。「搬到這裡之後,生活型態就跟著轉變了。經常騎著單車晃蕩,假日就和孩子去校園裡面做運動。很少去逛街了呢!」她笑說。

望著那個我和C共有的大學校園,感覺很微妙。其實多年前我就覺得很多東西不必再留下,處理掉不少過去的書信、日記、相片(證明我也有過很長一段「拖泥帶水」的年少時期),但在一切都不留之後,並不表示所有的記憶也跟著灰飛煙滅。

就像現在我俯望著窗外的校園,看著離辛亥路門口很近的語言中心,便彷彿看見當時對「立足台灣、放眼世界」充滿熱情的我們,紛紛跑進去學習日語、徳語、法語的身影。而這些人,包含我,到底奔赴了什麼樣的前方呢?

在我後來學日語的那間「私塾教室」裡,有許多同校「赫赫有名」的人物。幾名學運世代的主腦和女友們,經常在課後的教室內神采奕奕的談論著未來。相對於現在的「萬事不關心」,大學時期的我也算「熱血」過,雖然知道有些東西和我所朝向的前方決然無關,但仍會關注那些心情與論述。我讀的那個學校,大家彷彿都認真有著「推動時代巨輪」的壯志。不知這些後來成為「耶魯幫」的政治新秀們,當時看見的前方,是否就是現在這個時代?

工作單位裡的後輩有些也熱衷社會運動,期待達到什麼樣的未來,畢竟不屬於我的世代,所以無法置喙。但是為什麼一方面熱情的為弱勢者抗爭、為抗議高學費走上街頭,一方面卻又強力護衛著自己享有不合時宜的免稅待遇、優退福利。那個心中所珍惜的核心價值究竟是什麼。

五年後、或十年後,你希望看見怎麼樣的自己?這樣的話我二十歲時問過自己、三十歲也問過自己,直到現在也同樣在問,一邊問一邊經營著人生。雖然屬於我的「前方」也許會慢慢變少,但站在現在的我如果不這樣問一問,又該如何去面對當下。

據說到這個階段,人生進入一種穩定的平靜,好好保守著眼前努力得來的「成果」,也是一種幸福。但我卻不行,不安、不安……會在心中擴散。

就算已經到了平原,我也要製造一座高山讓自己跨越吧。這樣,也許還能看見生命前方有不同的風景。


7 則留言:

Joy 提到...

我也準備要去爬「小山」了。今年會換工作環境,去教父母多是勞工階級、外籍新娘的偏遠小學校。所以要去學開車了!

yhh 提到...

真的啊,跟先生的工作有關嗎?
所以,可以「安靜」的過兩人世界嗎?

Joy 提到...

不是吔!如果要去我先生的工作地必須要學「開船」或「開飛機」,而不是「開車」。我搬出來住了,現在是「安靜」的一人世界(雖然還是會被夫家為數不少的家庭聚會干擾),如果有先生,會變「吵吵鬧鬧」的兩人世界。

Joy 提到...

其實想去教弱勢的孩子是因為想獲得「心靈上的平安」

yhh 提到...

Joy,

"我搬出來住了,現在是「安靜」的一人世界"-->這樣真好。^^
"如果有先生,會變「吵吵鬧鬧」的兩人世界"-->這樣也不錯呀,呵呵。

然後看到這個-->"其實想去教弱勢的孩子是因為想獲得「心靈上的平安」"
忽然充滿「敬意」,是真的。
看樣子三年台北的"繁華"妳都丟下了呢。

阿蘇 提到...

「就算已經到了平原,我也要製造一座高山讓自己跨越吧。」
多麼棒的一句話!

yhh 提到...

阿蘇,
謝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