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8

菁英

好歹我也是名校出身的,但是不知為什麼,在某電子報看到所謂明星高中的學生投書,談論可能要實行的十二年國教時,那種擔心喪失「菁英品牌」的心情,還是莫名的火大。我火大的對象不是少年學生,而是屬於知識菁英高人一等、以為足夠優秀可以為其他階層發言的心態,原來幾十年以來,一代傳一代,一直都沒有改變。

我對教育議題沒興趣、不想討論十二年國教,對誰想捍衛自己的既有優勢也沒意見,看見少年學生說著自己在被挑選過的、同質性很高的求學環境中過得很快樂,因為「身邊充滿著優秀的人,有太多學習的對象」,並說國中時就相信她所追求的很多精神與態度是只有第一志願高中能給她,所以她努力達成目標。關於這些,也很為她高興。

但是,當她說「也認識一些朋友,為了自己的夢想與興趣(喜歡資訊處理、想當護士……)而努力考上理想的專科」。倘若實施十二年國教,讓他們去唸普通高中,反而是「放棄追求自己興趣的機會」。不禁很想問:真的有「這些朋友」嗎?真的瞭解現在的技職體系嗎?還是訊息來自她身為四、五年級生的父母?(那個年代確實有理想的專科。)

專科升等技術學院,再升等成科技大學不知已經有多少年了(這就是目前大學生滿街跑的原因),專科學制在今日也幾乎全面消失了,既然不存在,現在怎麼會有人以「努力考上理想的專科」為目標?

說著自己的理想和期望沒關係,但是卻不能擅自當其他階層的代言人啊。怕喪失既得優勢,只掌握膚淺的表面就大談特談,去編派人家的未來,其實是一種知識菁英的「父權」。

我最討厭的知識菁英姿態,就是平日明明對其他階層沒有接觸、不願關心、不想瞭解,甚至像害怕病毒一樣離得遠遠的,但在追求自我利益需要時,卻搖身變成代言人;或者是平日一臉道貌岸然,其實對公共利益毫不關心,但當自己既得利益受到一點社會公平正義的消減時,竟哭天喊地讓人以為就要流落街頭。

我承認自己從小到大出身於「菁英養成班」,學歷很高,但也承認自己除了會讀一點書、寫一點東西,毫無專長。長時間的「同質性」環境相處,很難瞭解其他階層的生活,碰到路邊俢車店的黑手忽然衝出來要抱我也嚇得要命(那是以前工作單位認識的「小輩」,後來開了俢車店),並且過不了、也不想過買珠寶及名牌包的奢華人生。

認清楚自己之後,當責任/權力交付在手中時,承擔不了應該勇於承認,承擔得了應該更為謙虛。

我身邊充滿著社會上出類拔萃的知識菁英,那些「過份意識」自己是菁英的人,有時會說岀令人難以置信的話,譬如:「我是博士,你憑什麼罵我?」或者,「能進到我的朋友圈裡,代表你的水準得到認可,不符合資格的人我是不會讓他靠近的。」

我並不反菁英,因為任何菁英人才的養成都是國家進步的資產。但是當這些菁英學校高呼著優秀傳統不容摧毀的時候,要不要看一看現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校友們,檢視一下在人格養成的中學黃金時期,真的值得驕傲到不需要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