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運河的那個上午忽然下起雨,已經是七月初的氣溫驟降到15度C。穿上牛仔褲冷風森森從褲腳灌入,不禁想起剛到小樽時被我嘲笑的那個免費戶外足湯溫泉,這時真想去泡一下。
北運河和小樽的觀光運河區有一段距離,搭公車過了龍宮橋,沿途人煙稀少,車子呼呼地急駛,在我按鈴下車時司機彷彿嚇了一跳急踩剎車,之後我就被放在荒涼的路口。憑著不錯的方向感走了幾步路後,就看見安靜的北運河和運河公園了。
其實我對北運河並沒有事先的瞭解,上車時只是很想看看有沒有「不一樣」的小樽運河,不光是每一本旅行手冊都出現的那些。現在一邊讀著公園前的碑文,一邊體會著、感受著小樽運河原來的樣貌。北運河和熱鬧的觀光區不同,運河公園附近除了一家商店之外沒有其他的店舖,即使走過歷史的運河已經功成身退,但寬達40公尺的北運河保持著和過去無異的狀態,平靜的水面仍並列著船隻。
雖然小樽「散策巴士」路線也把北運河排了進去,但在觀光客有限的時間中顯然不受青睞。沒有玻璃工藝、沒有餐廳、沒有漁獲市場、沒有街頭藝人或招攬生意的人力車伕。舊倉庫裡改設的不是啤酒屋或燒烤店,而是供親子同享的大型遊憩設備和休息室,石板廣場更是騎車、溜排輪的好去處。這裡是非常「市民性」的休憩場所。
大概是因為下了雨、又非假日的關係,這天早上的北運河很「空閒」。正因如此,我便也看見了它平日的樣子。不受車聲人聲干擾,靜靜的運河與廣場並不孤涼。幾位年輕媽媽帶小小孩在這裡踢球,多位老人在公園內寫生,不需輪椅、不需陪同、精神奕奕、專心畫畫的老人,和北運河相互襯托,顯出一種人生沉澱的安詳。
走了一圈,吃掉了帶來的水蜜桃,身為遊客的我好像也沒什麼再逗留的理由。
只是,回到台北過了許久,熱鬧精采的畫面沉澱又沉澱,再度到了夏天,北運河那個冷夏的早晨忽然在腦中愈發清晰起來。好比看盡一個女人的光彩耀眼,最後還是那個在不經意中看見的,輕裝素顏、自在生活的樣子最教人難忘。
從今年四月起,小樽「散策巴士」路線不再將北運河納入,對遊客而言將可更精要的完成一日遊。對北運河而言,不知是好是壞的,離「觀光性」更遠了些、離「在地性」更近了些。
但我心中卻有種「秘密珍藏」的感受。有時候,跟人地事物之間真的都只是緣分而已。因為,同樣會使用「散策巴士」的我,如果是今年才去小樽,記憶裡將不會有北運河的冷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