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天鵝堡出來,四周繞了一圈,除了很仔細看了幾間店舖裡的喜姆娃娃外,我就一直坐在路邊。視線剛剛好對著整個觀光小街:新天鵝堡在高高的前方,舊天鵝堡在斜後方,街上熙來攘往都是遊客,有人吆喝著搭馬車上山,大部分的人則是排隊買票搭巴士。早晨下過大雨的陰鬱天空已在午後放晴,整個情境非常陽光——德國式的陽光。我就一直坐在路邊。不動、不吃、不交談。
關於這兩個天鵝堡的歷史和主人我已經快忘光(其實是沒心去記),印象深刻的卻是那個天鵝湖,安靜的湖、美麗的湖、讓堡主可以望見的湖,才是真正的永恆。我開始在心中咀嚼著那些,從早晨以來、能被腦海篩選停留的、關於此區的畫面,然後一邊看著遠方,準備這樣坐著直到搭車的時刻。
我就一直坐在路邊。讓自己是靜止的,等待小鎮的「氣」從四面襲來,包圍我。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變成一個不認真旅者。單人旅行前不做功課,隨團旅行時不聽講解,不喜歡「按圖索驥」,也不願意在「應該」讚嘆或拍照的時候配合「到此一遊」的演出。想起來,之前是有跡可偱的:參觀時後面有人興奮的討論史料、勤記筆記、坐在車上充斥著導遊盡責的講解聲、一個人走在路上拿著旅行手冊東張西望……這些我曾盡責參與過的「認真」場景,其實都使我不耐。然後,屬於我的旅行熱火便漸漸熄滅。
我對那些認真的旅人沒有意見,也相信那應該是旅人的精神。但也許是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有「衝鋒陷陣」的必須,所以在得以出走的時刻,我一點也不想主動。蒐集基本資訊當然需要,除此之外,我不要帶著詳細的手冊在街上東翻西翻,我要站在路口,讓這個城鎮主動包圍我、指引我,讓我感受應該去的地方。
最近去日本,已經不帶手冊了,雖然是因為對這個國家和語言有某種程度的熟悉,但去陌生的城市當然還像是生手。只是現在愈來愈「過份」,翻開地圖,指一個沒去過的城市,擅自決定「就去這裡了」。頂多帶一張地圖和時刻表,算一下金額就前往了。
我沒有旅遊手冊,準備站在路口讓這個城市指引,讓我感受。
這真是「浪費寶貴時間」的旅人。如果旅人應該是主動的、旅地是被動的,那我就是被動的、等待旅地的主動。所以我不是「旅人」吧,認清這點很好,就不必、也不想去跟疑惑的人解釋為何沒去許多「應該」去的地方,沒吃許多「應該」吃的東西,沒拍許多「應該」的地景,然後花很多時間呆坐冥想,過著「生活」。。
也許以上總總只是自己偷懶的藉口,總之,我是不認真旅者。不認真卻盡興的、認識了屬於自己的地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