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22

個體戶

不知多少年之前就看過一篇有關於年輕人對於自我願景的報導,說是有很高的比例都是當個「小小的」個體戶就滿足。譬如存錢開個咖啡店啦、擺地攤最後有個小店面等等,然後呢?沒有然後呀,就是守著這個店,努力工作努力生活。

報導中覺得年輕人懷抱著小店小願景,「沒有然後」(不想進入企業、也沒有創大業的憧憬)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是不利的。這樣的看法,隨著「小確幸」、「小清新」、「微幸福」的發酵,至今仍然存在著。

當「八年級生」已經進入職場,被稱為「草莓族」的「七年級生」也逐漸要變成社會的「新中堅分子」。不知是不是因為同質性高的關係,我認識的「七年級生」們並沒有什麼「碰不得(一碰就爛)」的「草莓族」,在對社會失望、對未來不安中,努力的考著公職、教職,努力的打工、讀書,砥礪自己好好生活下去。

「個體戶」也真的不少,懷抱澳洲打工夢而不去管未來的也很多,但微妙的是,這看起來「有一搭沒一搭」人生,他/她們說起來是很篤定的:「這就是我現在想要的人生,我就是想活在當下」。個體戶累、澳洲打工累,但是願意承擔,這應該就不是「草莓」呀,被說「草莓族」應該不能同意。

想想,「草莓族」應該是來自企業(或老闆)的評價,感覺「說不得」、「碰不得」,動不動就揚長而去。但因為某些狀況,我忽然領悟到,這所謂的「碰不得」的背後,其實並不是吃不了苦,也許是在「自我意識」下的自主選擇。

自我意識高,可以爭取個人應有的權利,拒絕企業不合理的規定,保護自己,這是一種進步,只是界線的拿捏是有點微妙的(「舊世代」恐怕就乾脆對公司規定照單全收,省得麻煩)。

某「七年級生」後輩因為資歷與態度皆佳,求職順利的進入某外商企業工作。不料工作蜜月期不到一周就宣告破裂。該後輩絕非草莓族,正在磨合期就出現這麼大的危機,實在令人覺得訝異。原來肇因於在求職期間後輩接受了某家獵人頭公司的徵選與經費提供,可至國外接受企業職訓一周,雖然現在已就職了還是不想放棄這個機會。

「請讓我請假一周,職訓對我的工作有幫助,請相信我不會背叛公司。」充滿信心的後輩對上司這麼說。

這個請求讓我有點吃驚,因為剛剛到職就請假不合適,何況是去別的企業受訓。上司當然不同意、並且感到不悅,「這機會我不想放棄啊,為什麼不相信我?」後輩堅持。結果當然不佳,蜜月期不到三天就結束,原先相談甚歡的聘用過程一下子被怨懟取代。接著就是刁難和批判,恐怕也無法繼續任職了。

「當個個體戶,活在當下也不錯。」後輩說。

我們看見許多成功的個體戶,的確神采奕奕地活在當下,有苦有淚仍然努力工作著:「至少不用看人臉色。」這狀況用「草莓族」來說似乎「打」不到重點......

問題是有的,我想。
但也許並不在「草莓不草莓」,而在其他的地方。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