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25

反原発

在日本311震災將屆一年的現在,腦海中仍清晰浮現市街旁作為公告看板上的「反原発」噴漆。在祥和安靜街道上出現這樣無聲卻粗獷有力的字樣,毫不突兀的並存著。

不突兀,是因為這樣的祥和安靜,必須建立在「反原発」的基礎上,幾乎已是居民的共識。日本54座核電廠即將全面停機,也是建立在全民的共識上。經過去年夏天的「節電大作戰」,沒有人不知道其中的「辛苦」,但也沒有人認為這樣就「過不下去」,有全民共識出現,政府就會尋出合理電力的來源,無法用「沒電用」來恐嚇人民,而人們也願意正視生活中對於能源的浪費,一起建構新生活。

去年夏天從東京到九州訪友時,不僅東日本厲行節電,關西、九州也一樣,因為當時幾乎全數核電廠都在停運檢修。天氣非常的炎熱,但公共場所室溫都控制在28℃,在九州念大學的朋友的女兒最初發出了:「真奇怪,是東京缺電力,為什麼九州也要跟著節電?」的不解。但這就是一種教育,核電的成本、核災的傷害,在取捨之間確實的生活體驗,是全體國民要去面對的。

為什麼台灣有很多人都覺得日本的核災已經「過去」了呢?我問要去日本東北的大學當交換生的青年:「你不擔心嗎?家裡呢?」天真的青年說:「咦,不是過去了嗎?我媽說沒事了。」這種認知不是建構在對輻污知識不足,就是建構在對日本社會行事的信任。前者的根本在於國家的擁核立場根本不願意教育人民真相,後者在於不瞭解日本社會在為「信任」付出多少代價。

我跟青年說:「你還要結婚生子吧?」「是呀,有關係嗎?」

在受到輻污地區裡成長的日本少年已經在懷疑自己沒有生養下一代的「權利」了,未來在「婚活」中被排斥也可以想像。但無可逃脫就是無可逃脫,台灣社會知不知道這種深沉的無力與悲哀呢?

今年台北的冬天恆常濕冷,但朋友說因為整天開暖氣所以常常覺得很熱。「……那為什麼要成天開?」「因為我先生習慣在有空調的室內。」「……」「所以夏天在家就整天開冷氣,連孩子也是,一家四個人四個房間四台冷氣全天開。」「那節電節能這種事……」「沒有用的,說不通。眼前生活舒服比較重要。」

但什麼是舒服呢?關於舒服生活的建立,可以被教育嗎?

為什麼可以把核廢料丟在蘭嶼?為什麼別人要承擔你的「舒服」?為什麼在全球廢核已成為主流的時候,還要增加數百億來支付核電的費用?為什麼新聞天天可以在林書豪身上打轉,不願意分一點給廢核的思索?

這世界真是太瘋狂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